1895年与2015年同为甲午年,但是中日两国的实力对比与变化趋势是不同的,120年前中国闭关自守,国运走向衰败,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开放门户,由弱变强。120年后中国由于改革开放,由穷变强,而日本依然陷于经济迷失不能自拔,中国的崛起无疑振醒与刺激了日本,就如同120年前那场甲午战争刺痛了中国一样。
人类的冲突源于嫉妒,嫉妒的程度取决于嫉妒者与被嫉妒者的距离,距离越大,人就不会把自己同被嫉妒者比较,事实上也感觉不到嫉妒,因而也不会导致冲突。但是,如果距离越小,嫉妒就越大,冲突危险也就越大。所以,与中美关系相比,中日关系更显危险,因为中日距离较小。
中日关系是一种对称的关系,不仅双方实力均等,而且战略也是对称的,与之不同的是中美关系是一种非对称性关系,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而且是唯一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还不能算是一个全球性大国,所以,美国的战略是全球性的,中国的战略是地区性的。
另外,美国的战略是进攻性的,中国的战略是防御性的,美国的优势在于军事与遏制战略,中国采取以逸待劳,避其锋芒,中国不与美国斗。美国重返亚洲,中国重返世界,对此正如美国政治评论专家法里德·扎卡利亚所分析的,美国深谙军事与政治之道,但是,如果中国继续执行现有的非对称性战略,美国应该怎么办?对美国来讲,这是一种全新的挑战,不仅从来没有遇到过,而且还没有准备好。
嫉妒不仅与国家之间实力距离大小有关,而且与国家地里距离远近也有关,如在欧洲历史上法国人视英国为天敌,英国人视法国为天敌,双方关系经历了长期的冲突与战争。但是英法对于中国或者日本的繁荣兴盛,都不会有任何嫉妒的心理。
事实上,自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中日关系越来越像欧洲历史上的英法和法德关系。中日是近邻,同时双方存在直接的领土争端,而且双方还有历史上遗留的许多问题和民族主义情结,处理不当,就可能被激化引燃,而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不断右翼化更是在中日关系上火上浇油,我们知道历史上战争的最终爆发离不开战争狂人的出现,目前安倍政府的右翼化不得不让人警惕。
日本把美国重返亚洲看作自己转运的机会,一可以遏制中国,二可以发展自身军力,通过政治军事强国,走出经济持续20年的低迷期,同时走出二战的阴影,成为正常国家,实现自己重返亚洲的雄心。为此目的,日本政府首先要修宪,因为唯有修宪,才能强军,而要修宪,实际上就是要否定其侵略历史,推翻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其所作所为不禁让人想起上世纪30年代二战爆发前的纳粹德国,实为如出一辙,经济迷失只能寄希望于强军扩张,走向军国主义。
在钓鱼岛问题上,安倍晋三妄称“钓鱼岛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国际法范围内,都是日本的固有领土”,并狂言“不考虑做出一步退让”。而对于中国来讲,在领土问题上显然没有退让的余地,只能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
与之不同的是中美不是近邻,不错,美国在亚洲有军事基地,但是力量有限,所以美国必须依赖日本与菲律宾,另外美国与中国没有直接的领土纷争,美国遏制中国无非是从其全球战略考虑,遏制中国主要是预防中国赶超美国,威胁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霸主地位,实际上美国遏制中国就如同上世纪80年代,美国遏制日本崛起一样。更为不同的是美国和中国目前没有出现战争狂人的迹象,双方都保持相当的理性。
中日关系的危险性还在于双方关系目前没有安全阀门,双方没有对话机制和平台处理双方的危机,结果只能使危机更加激化。日本前首相鸠山等力图呼吁日本右翼政府保持头脑清醒,避免日本走向军国主义,陷入四面楚歌的危机,但结果被斥责为卖国贼。而中国认为日本安倍政府根本没有诚意,其意已决,就是复燃军国主义,所以根本就没有谈的必要。
不错,美国可能是中日关系的安全阀门,因为美国不希望中日双方最终走向冲突和战争,但是,美国又是中日关系走到今天这一步的幕后推手,美国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让中日保持低度可控的矛盾与冲突,让日本与中国相斗,相互牵制,而自己从中渔利。
显然,美国对中日关系的考虑具有两面性,美国重返亚洲,其基石是美日同盟,而美日同盟的功能有三,一是压住日本,二是挡住中国,三是留住美国;而为了挡住中国,美国自然要放出日本,让日本替美国挡住中国,最理想的无疑是让中日相互争斗,相互牵制,以此达到一种战略平衡。
古希腊修昔底德曾这样解释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本来一直是健康的竞争关系,但是雅典实力的增长和对外扩张引起了斯巴达的妒忌和一些城邦的不满,恐惧和误解的增长使得双方最终兵戎相见。尽管是短短几句话,但是微言大义,道出了战争爆发的原因。
目前,嫉妒与猜忌主导了日本,而中日双方又没有一种对话与沟通的机制和平台,以消除猜忌与可能的误判,如此下去,再加上美国的煽风点火,战争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