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上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联合发布的北京市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13年,北京市人口增长略有放缓,到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11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5.5万人,增长2.2%,增速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02.7万人。
现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提出的一个关键目标,城市总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人,但该目标提前10年就已被突破。
与此同时,环境、交通等大城市病征,在北京愈演愈烈。少数人开始离开北京,但更多的人仍在涌入这一权力、资源的核心之地。在快速发展中,北京也凸显出超大城市常见的问题。首要问题就是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的过快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繁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虽然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是到2020年,但“规划赶不上变化”,针对当前首都地区出现的新变化、新状况、新需求、新问题,原版城市“总规”已显露出诸多不合时宜。对其进行调整和增补,渐成京城政商学界共识。
北京或“撇掉”500万人口到“新区”
1月12日,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独家披露了内部正在研讨的城市“总规”修改框架性构想。北京市规划委主任黄艳强调,此次是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而非对原有规划的全盘否定和推倒重来。据参与北京“总规”修改前期研究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修改细节仍在内部讨论中。如果进展顺利,有可能在2014年年中形成规划草案上报。
北京市集体建设用地规划近于失控、城乡接合部矛盾突出的问题,已成规划部门的心头之患。北京市规划部门有关人士此前曾指出,北京市70%的外来人口,约有将近500万人住在城乡接合部“摊大饼”的地方。这些地方目前还没有被规划真正管理起来。
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说,目前北京的“大城市病”,要靠北京、天津、河北一同协作,才能解决。“畿辅新区”这一构想由此而生。按照构想,在北京六环之外,将出现一个2000平方公里左右的新区,其范围涵盖北京大兴、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固安等,可容纳超过500万人口。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也认为,可以考虑将新机场片区设为“大北京特区”,或者叫“首都特区”,以“特区”的方式为北京解困,并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
户籍制度是人口不平衡的根源
在刚刚发布的北京全面深化改革“京57条”中明确提出,北京市要严控人口规模,这是否意味着今年的进京指标又要大幅削减呢?对此,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4年的进京指标仍和去年持平,不会突破1万人,但以后会呈逐步趋紧态势。同时,今年将严控大龄毕业生,对为进京而考研之人说“不”。
为什么这么多人挤破脑袋要进北京?因为北京户口太值钱,有多值钱?不妨来细数一下北京户口所捆绑的利益:
据调查,北京户口有80余项福利,捆绑利益超百万。
购房:保障性住房限北京户籍,外地人只能购买商品房,需出具纳税5年证明或社保证明;
教育:可选费用低廉公立幼儿园,上重点中小学不用交借读费、择校费;北京高校优先录取本地学生;
就业:北京失业者每月可获数百元失业金;体制内企事业单位优先聘用北京户籍者;
养老:北京户口养老金标准较高;外地人员在京缴纳养老金满15年方可享受北京养老金待遇;
交通:外地人需持连续满5年纳税证明或社保证明即可购车摇号;本地老人满60岁免费乘车;
生育:部分外地人在京尚无生育保险;
医疗:北京户籍者可接受更多免费医疗;
金融:某些业务需要北京户口担保;
档案:无北京户籍难存放人事档案;
1月16日召开的北京市人代会上,市长王安顺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行居住证制度。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吴玉华表示,北京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要缓解这个矛盾,需要我们在人口调控方面有相关的举措。《21世纪经济报道》称,居住证的实施,意味着北京将打破户籍、人群和地区的界限,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
宏观经济学者胡释之对凤凰网表示,户籍制度理应取消但短期不可能真正取消。户籍制度是从苏联学来的,搞计划经济用的。计划经济实际是一种极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定居地为区分,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福利,所以要画地为牢,限制人们自由迁徙,限制人们自由转换等级,户籍就是为此服务的基础性工具。
怎样才能真正取消户籍制度呢?他指出,要实质性地取消户籍制度,就要先取消各种特权和福利。户籍改革是和其他改革密切相关的,其他改革进展顺利,不走回头路,户籍改革就越容易推进。相反,如果其他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倒退,大搞限购、保障房之类的东西,只会让户口的含金量更大,户籍改革就越不可能有什么实质性进展。比如就算允许所有人都自由落户北京,那也一定会分出红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本儿,而只有持红本儿的人才能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