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和控制体重难就难在日久天长,尤其是中年人,往往短期效果明显,过一段时间那些体重又都回来了。这是因为随着年纪的增长,我们的新陈代谢会变得缓慢。年轻的时候吃什么都不胖,中年以后似乎喝凉水都长肉。因此中年人在减肥和控制体重上要注意比年轻人吃得少一点、动得多一点。
在新陈代谢的减缓上,确实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人到25岁以后,每十年新陈代谢会减缓5-10%;一个平均寿命的人一生中新陈代谢会减缓20-40%。但有些人或者因为基因、体型的原因,或者因为运动和生理活动的原因,每十年只减缓0.3%,一生只减缓1%到2%。因此,增强新陈代谢就成了减肥的一个招数,出现了以增强新陈代谢为噱头的各种补充剂和减肥药,以及众多以增强新陈代谢为手段的减肥法和锻炼方法。
由此看来,人类的新陈代谢功能不能算良好的设计——不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缓慢,而且比很多动物要缓慢得多,似乎严重影响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但是,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却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果:正是这种逐步减缓的新陈代谢设计,让人类和其他灵长类比别的动物活得长。
灵长类动物成年慢,生育率低,寿命长,科学家们希望了解的是,这种生长状态是否和新陈代谢缓慢有关。他们对动物园、庇护地和野外的17种灵长类动物进行了新陈代谢检测,得到卡路里消耗量后,再和其他研究获得的哺乳动物卡路里消耗量相比,发现灵长类动物只消耗一半卡路里。也就是说,如果想达到其他哺乳动物的新陈代谢水平,人类必须天天跑马拉松。
尽管目前对此还没有很好的解释,但灵长类动物靠一半的能量就能维持生命,对于环境来说存在着进化优势,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人类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的原因——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中寿命最长的。
这项研究还发现,动物园的动物和野生动物在新陈代谢上没有区别。生活在动物园里的相当于好吃懒做的人,野生的则如同专家号召我们达到的那种最健康的生活状态。换句话说,新陈代谢率是基因决定的,生理活动对新陈代谢的影响看起来很轻微。因此,对于肥胖症和其他新陈代谢相关的疾病,很可能都要重新认识。
在灵长类中,人类的寿命是最长的,而人类的脂肪量又是最高的,这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联?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很可能再次颠覆我们的认知。
我们的新陈代谢是一种慢生活的节奏,又很可能和我们的寿命密切相关;如此说来,增强新陈代谢就成了反其道而行之,可能会影响到寿命,比如运动员和强调强度运动的人的寿命都不如正常人。当然,这并不表明要从此好吃懒做,而是要保持一种活动的状态:在运动和锻炼上要温和适度,尤其是中年人;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不要从事强度过大的运动。那些把自己练成死狗的说法都不可取,那些增强新陈代谢的补充剂和减肥药就更不要吃了。
揭秘灵长类动物社交行为:朋友多好存活
在经历了严酷的冬季之后,厚厚的积雪阻隔了食物来源,导致饥荒蔓延。北非摩洛哥短尾猿族群中原有的47只成年成员中仅有17只存活了下来。研究显示那些拥有最广泛社交关系的成员最可能存活下来,这可能与它们能够获得更多来自“朋友”的帮助有关。
让成年人之间相互合作不太容易,但我们的一种近亲:黑长尾猴却能然我们为此感到脸红。在2014年3月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人们进行了一项实验。这一实验需要占据统治阶级的以及那些的等级较低的成员相互合作,结果这种灵长类动物表现出了良好的合作性。
或许和人类社会一样,动物们也同样能感受到维持紧密社会关系带来的利益,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后代的存活率。科学家们勾勒出一个恒河猴的社会关系网络,结果发现那些好交际的恒河猴拥有更多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而孤独者则会越来越被孤立。
当面临危险环境时黑冠猕猴会首先寻求朋友的帮助而非自己的家人,根据个体成员之间相处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各自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密程度。研究发现当它们的朋友发出一个信号,它们会迅速做出反应。尽管这一举动可能并不太引人注意,但这对于逃离危险境地,或者找到食物都是非常重要的。
处于紧张状态的狒狒或许只需要几个伙伴的陪伴就能逐渐安静下来。一个研究组分析了从2001~2007年之间对45只雌性狒狒的研究数据,结果发现那些拥有更多社交关系的个体的应激荷尔蒙水平较低。
2014年年初,科学家们对松鼠猴开展了一项实验,其目的旨在观察一种新习得的技能是否能在其族群中传播。结果发现那些拥有更广泛社交联系的成员能够更容易的跟上猴群中的最新潮流,并学会最新出现的技能。
科学家们对6种不同的狐猴种类进行了研究,方法是考察它们在社会认知技巧方面的能力。结果发现那些生活在较大群体中的狐猴相比那些生活群体较小显著拥有程度更高的社会认知能力。科学家测试它们:从研究人员手中偷走食物。结果发现那些更社会化的狐猴的偷窃成功率往往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