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代表团访问了南加州的巴斯度学院。学生事务主管Jo-Ann Garcia、理事会代表兼亚太学生会顾问姜镇英教授和亚太学生会会长崔雅涵、副会长Melya Al-nuaim等热情接待了代表团。
为了进一步增强中国大学生对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的深入了解,美国教育资源基金会精心安排了此次活动(每年两次)。由美国教育资源基金会High Desert 国际交流学生主管亲自带队,对美国大学和城市进行了实地访问和社会调查。所有的代表团员都必须分居在友好的美国市民家中,同吃、同住、同生活,并利用各种机会广泛接触美国的社区和高等院校。赴巴斯度学院的参观和互动是代表团来美访问的主要一环。
Jo-Ann Garcia 首先对来自远方的青年使者表示了由衷的欢迎。她说:负责学生事务的院长丹尼斯今天身体不适,所以没有能够亲自来迎接大家。作为学生事务主任,我们很高兴接待来自中国的高校大学生代表团,你们带来了友谊、热情和信任。我很愉快地告诉大家,我们学院在新年前刚刚成立了亚太学生会。今天的活动就是由该会的顾问姜教授、会长雅涵、副会长Melya来负责的。希望你们在这里的每一刻都能感到我们的诚挚、友情、善意和欢迎。
崔雅涵对于能迎接来自祖国的青年朋友们感到非常愉快。她推心置腹地和大家谈了自己的体会。她说,我来自北京,今年18岁。到这里留学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我感到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长大了、成熟了、自立了。我的学习和生活都很紧张但很充实。我们和这所学院的美国各族裔的同学相处得很好,并联合举办了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前不久,我们才主办了亚太食品节,不但介绍了中国美食,也渲染了中华文化,受到了院长、和每一个参加美食节的师生员工的大家好评。她还说,我们即将在下星期召开全体理事会,并制定今年的活动规划。石油大学的学生们颇具兴趣地问了一系列有关留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问题,都得到了她很详细的解答。
副会长Al-nuaim来自约旦。她介绍说,她很喜欢这里的学习环境。大多数美国学生每个学期选修12个以下的学分,可是自己几乎每个学期都选20个以上的学分,这个学期更是注册了25个学分,为的是尽早完成学业,创建美好的未来。
姜镇英教授就大家关心的学分制与专业选择、转学与跨换专业、小班制和“慕课”(MOOC)、见习与实习、及创业与深造等问题作了讲解。他认为,总的来说美国的高等教育院校是一个提倡“知识有机构成、人才自我构建”地方,师生都崇尚“学术自由”的风气。由于选修课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学了几个学期以后再决定专业也不迟。要把自己喜欢和有兴趣的专业和对未来可能有意义的其他课程结合起来,可能将来的发展会更好一些。姜镇英教授还用本院和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很多优秀人才的实例,说明了开拓思维空间、摆脱惯性束缚、发展知识嫁接的优势和好处。
见面会后,崔雅涵和Melya Al-nuaim还带领着中国石油大学的代表团员们兴致勃勃、谈笑风生地参观了地处高漠荒原的、小巧的绿色校园,并和大家依依惜别。
介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石油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和四大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
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的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管理。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四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石油大学的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 。
学校现有青岛、东营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4723亩,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总量610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254万册、电子型图书356万册。青岛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学校面朝素有海上西湖之称的唐岛湾,背靠高峻雄伟的小珠山,山在海边,海在校边,校依山势,海映山色,校园风景秀丽,办学条件完善。东营校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校园里既有风景迷人的荟萃湖,又有一流的产学研基地。
学校现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4个博士点,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点,另有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会计硕士和20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5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2个教学学院(部),以及国际教育学院、后备军官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学校教育体系完备,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研究生5000余人,留学生近500人,函授网络在籍生近80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9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建校以来,为石油石化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20多万名各类毕业生,培养出了吴仪、周永康等一大批杰出校友,走出了何国钟、沙国河、王德民、孙龙德、袁士义等多位两院院士,涌现出了“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当代青年的榜样”秦文贵等英模人物,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
学校建立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61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885人,博士生导师159人。专任教师中有两院院士6人,“千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入选者10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及海外特聘专家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山东省教学名师12人, “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5人。 3个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个创新团队入选 “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
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43个国家及省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机构。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石大胜华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既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也是石油石化行业重要的科研中试及工业试验基地。“十一五”期间,累计新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撑计划、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86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7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4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个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近百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建校6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正在向着“建设国内著名、石油学科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