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司(中国首家合资投资银行)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截至2009年末,大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不含票据)约为7.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2009年净新增约3万亿元。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指出,为了偿还融资平台借款的本息和继续获得银行贷款,地方政府必须保持较高的土地价格和对土地的旺盛需求,否则,许多地方融资平台就将破产,地方金融也将因为巨额的呆账、坏账陷入困境。
面对巨额的债务压力,地方政府不得不走上“卖地还贷”之路。然而,一来国有土地资源终究有限,城市土地总有卖完之时,当无地可卖时,地方政府用什么来还贷?二来“卖地还贷”助推地价、房价节节升高,民众住房难问题日益突出,对此多有怨言,已到了不得不正视和解决的地步。三来“卖地还贷”风险巨大,一旦楼市泡沫破裂,地价、房价急剧下跌,必然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财政的正常运转。而且“土地财政”催生了地方官员扭曲的负债观,进一步助长了地方政府盲目举债的风气,亦滋生众多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地方政府而言,“卖地还贷”实是无奈的选择,终非长久之计。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背负巨额债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国财政体制的因素。中国的财政体制更多地把财税收入向中央和省级集中,而市、县、镇三级的财政相对薄弱,这导致在财政体制上“头重脚轻”现象比较严重。其次,这也与地方政府自身的因素有关。一些地方政府好大喜功,喜欢搞形象工程,不顾自身财力超前建设,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地方财政资金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同时,各地发展不平衡,财政收入差距过大,一些富裕的地方的财政富可敌国,而一些穷的地方,无法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加剧了地方负债。
要破解地方财政“卖地还贷”困局,除了致力发展地方经济,缩小各地经济发展的差距外,改革现有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也刻不容缓。事实上,当地方财政收入不足以平衡财政支出的时候,地方政府除了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压缩本级公共服务支出,以及“跑部钱进”之外,只能利用辖区内资源获取预算外收入。“土地财政”就是这种“自谋财路”的结果。因此,必须改革现有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增加地方政府在财政收入分配体系中的比重,改变目前这种“头重脚轻”局面。
与此同时,必须加大对地方融资的审核和监督。当前,由于缺乏科学决策程序,一些地方官员出于个人政绩的考虑,仅凭个人意志拍板,脱离现实,不顾财力民力,重复建设现象和盲目投资建设“形象工程”的现象较为普遍。特别是在“新官不理旧债”的官场风俗下,部分官员在任期内大举借债,最后把一个烂摊子留给下任的情况并不少见,结果导致社会资源严重浪费。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保地方融资真正用于改善民生,必须摆在首位。地方融资必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由地方人大审核、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