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周兆呈:李娜消费学
作者:周兆呈 | 2014/2/4 9:32:49 | 浏览:1390 | 评论:0

  帽子、球衣、短裙上印着体育品牌的标志,右袖是汽车品牌,左袖则是一家中国保险公司的华文名称,一身品牌代言的球衣上没有中国国旗,也巧妙地遮住了胸前多年前的玫瑰心形文身——李娜就是穿着这样的球衣上场,赢得了澳网公开赛的女单冠军。正如她的自传取名《独自上场》一样,她是职业的个体,并不承载为中国争光的责任。

  多年的职业化运作、频繁奔波于各个国际赛场,李娜或许已经更习惯、熟悉、适应国际化的相处方式,更为自在。她从不讳言奖金的驱动力,澳网颁奖礼上李娜那段广受赞誉的致辞先感谢经纪人让自己“富有”,全场为之哄堂,却也反映出职业化操作的朴素真理。球衣上为企业代言,是市场化的运作和利益的交换,不需要置入任何国家标志和民族符号。

  作为职业化的获益者,当李娜回到现有的中国体制,难免显得不合群、不合拍。回到故里,需要配合地方政府高官的表演,一群大部分未必认识的书记、副书记,平时未见加油鼓励、见面时却又说着一番热情洋溢的官式套话,李娜的无心应酬、表情僵硬,实在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却不能将她拔高到反体制的高度。与权力、与资本打交道时,她有权利与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不习惯的人或事保持距离。人生如此,有的人迫于有所求、有所惮,而委屈自己、为难自己,但李娜已经过了这个阶段,有所恃、有所靠,她已经没有必要违背自己的内心、虚与委蛇,她只不过适当地行使了自己的这个权利而已。

  但就是这种不合拍,激发了争议,才可能提醒人们跳出自身的拘囿,思考不合拍背后的肇因,从而真正理解李娜和她代表的观念之于中国变化的意义。

  其实,赞助商已经走在了整体社会观念的前面,或者说,迎合了观念已经开始转变的一群。颇具代表性的是一家赞助商连发三张一组的海报,均以“在冠军眼中”开始,分别是“所有的异乡都是主场”、“所有的对手 都是朋友”、“所有的奖杯 都有另一半”,贯穿的主题则是“为更好的自己而战”,充分契合李娜的气质和定位,看准了李娜在体育之外彰显的个性及其符号意义,通过制造与消费者的共鸣来实现对品牌价值的认同。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策划,是因为“为更好的自己而战”接受度越来越高,酝酿成新的价值观。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不同观念的角力和博弈,一方面,一批人对李娜对于集体主义的不屑一顾、另类的体育和国家观念大加讨伐,看得出过去体制教育在他们身上深刻的价值印记,从而难以认可李娜的表现;另一方面,自我追求、摆脱体制束缚的新观念已经崛起,声音日益强大,表达更为有力,凭借实力说话,李娜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对自我的肯定、骄傲与认同,就是催生这种“信自己”的最有力的土壤。

  这和中国央视每年的春晚一样,不同代际、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中国民众对春晚爱恨交加,毁誉参半,既是兴趣、口味的众口难调,也是多年来价值观念、喜恶标准建构之后造成的南辕北辙。

  顶着法网冠军、澳网第一个华人冠军并且年龄最大的荣耀,李娜在完成一次次光荣与梦想的征战中,也始终伴随着“只感谢自己、不感谢国家,用英语致辞,我行我素”等批评与质疑。当然,李娜还是要感谢中国的,至少凭借与中国市场的联系,赞助商对于中国市场的憧憬,让她吸引到数以千万计的赞助费。

  但是,她和那些中国体制内的运动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必须时刻展现出自我的谦卑以衬托国家与团队的强大,即便这些并非内心的真实感受。而李娜,以强大的实力、坚实的内心和自信的笑容,已经免于“被代表”的恐惧。从国家队的一分子,到为自己而战,她彻底完成了自我蜕变,她只代表她自己,而不用再去顾虑背后的那些个国家、民族、道德模范等标签。她是中国的,但却不是中国式的李娜的成功也难免被放大用来针砭制度。有人津津乐道于她个性的张扬、单飞的优势、市场化的运作和职业化的自由,但与此同时,李娜也被赋予了另外一个标签,作为对中国现有体育制度、甚至政治制度的否定与批评。《纽约时报》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甚至说,李娜的独立性格对中国的领导人来说,是对中国共产党64年来团结民众的方法的根本性挑战,认为资本主义模式正在以一个运动员、一个运动员的方式击败共产主义。

  过去国家体制的经历对于李娜来说,不会是毫无养分的,过于强调国家体制的束缚甚至戕害,实际上走向了另外一面,让李娜承担了某种政治意涵的投射。她既然是职业的选手,用现在的职业体育商业与消费的角度去欣赏她的言行,会更为准确。李娜过去在体制内的经历,即便是负面的,对她的成长都是一分磨砺,参与了把她塑造成今天的李娜的过程。不过,要是因此要求李娜对过去的体制感恩戴德,同样是强人所难。每个人都因为不同的经历而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但不需要为过去的每段经历而感恩。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29]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35]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27]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55]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22]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10]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16]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07]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50]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50]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