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两岸三地百家论坛
关键字  范围   
 
中美创新管理战略思维的异同
来源:smartcities.com.cn | 作者:尚进 | 2014/2/8 15:34:58 | 浏览:1646 | 评论:1

由于文化的差异,中美两国在创新及其应用上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观点,那么中美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有幸采访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全球产业联络计划(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或简称ILP)大中华区首席战略官荣光辉博士。荣博士多年来致力于协调中美国两国国际合作项目,他对中国和美国都非常了解,这次他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新观点。

  尚进:荣博士,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创新”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一直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目前中国一些城市提出要发展“智慧城市”,而创新则被视为核心要素之一。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创新这一词的,您认为其涵义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荣光辉:我理解的创新不仅仅是创造,也不仅仅是发明,这一概念应该包括发明和创造,但与此同时涵盖了更加广泛的内容。换句话说,innovation(创新)至少应该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invention(发明创造);另一部分是 exploitation(开发应用);而创新是二者的结合。这种理解其实一定程度上更加偏重于创新的应用层面。此外,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传统上一般都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invention + exploitation = innovation,但实际上它们之间应该是乘法的关系,应该是invention × exploitation = innovation,因此invention和exploitation这两点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

  换句话说,我认为我们要想推动“创新”建设,首先,必须要把新技术广泛应用到社会发展之中,产生价值,并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举例说,麻省理工学院每年都会有很多发明创造,但申请专利的并不多,每年的专利总数也就不到一百。这是为什么?麻省理工认为,如果发明创造不能转化成创新,就没有必要去申请专利,这是它的一个特色。所以创造一定要转化成价值才具有生命力。其次,创新发明不仅仅是R&D(研发部门)的事情,它应该是生产组织中每一个人的事情,这是一个组织文化的概念。事实上,在创新过程中,Process Innovation(过程创新)所产生的价值甚至还要超过Technology Innovation(技术创新)所产生的价值,过程的改变可以促使技术研发的有效提高。例如,在美国有一个大公司,专门提供社交网络方面的服务(SNS)。一般来说,我们都知道年轻人主要通过SNS进行一些娱乐性活动,但随着社交网络的技术的逐渐成熟,已经开始有企业把社交网络的技术应用于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比如这家公司就把相关技术应用于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管理)这样的过程创新中:公司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社交网络提问或者回答问题,进而实现了公司全体员工的相互交流,这无疑激发了所有人的创新热情,最终形成了一个合作交流平台。只有建立了这个网上合作交流平台,大家才有可能畅所欲言,自由发挥,积极主动提升各自的研发创新能力。但这还不够,这个企业的领导认为在这个平台上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大家多多交流,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更高的价值。为此他采取了几个办法:一是鼓励和扶持同类问题逐步都集中在一两个人来回答,形成一个hub(核心点)的概念。比如database的问题一个人回答很多,network的问题另一个人回答很多。当这些hubs建立起来以后,企业会对这些专家给予一定名誉上的支持,比如任命他们成为某个领域的expert(专家)或fellow(研究员),同时给予一定经济支持。这就是我之前所提到的process innovation,因为你看到的整个过程都是innovation。

  尚进:很多人都知道,美国人在创新方面做得要比其他国家好,当然其他国家也有其特征。从客观角度来讲,这可能是一种差距,但从综合角度上看,这也是一种差异或不同。那么,可否请您根据多年来的经验,简单谈一谈中国与美国在创新上有何差异或不同?

  荣光辉:首先,我认为,由于历史等原因,中美两国文化对创新失败的包容性是不一样的。美国允许在创新过程中存在失败,或者说,在美国,人们更容易接受失败。即使一个人创新失败了,他也不会觉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摔倒了爬起来再继续。在美国的商业文化中,企业家在他的第三个或第五个公司时才成功的这种现象很正常也很普遍。而在中国和日本文化中,创新往往都是大公司的事情,因为这两个国家会考虑,大公司搞创新相对来说风险会小很多。而在美国,很多创新或创业都是小企业先做起来的。其实他们也都意识到创新过程中会有风险,但在美国文明化中,没有人会瞧不起创新的失败者,因为他们认为这很正常。

  其次在教育层面上,两国对于创新的理解和鼓励有所不同。我不太了解其他学校,就麻省理工来讲,至少在教育过程中,其给予了创新更多鼓励。在中国,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要当科学家,要发明创造。实际上从我们刚刚提到的创新公式上来看,科学家仅仅是属于发明创造这一部分,关于应用探索方面,中国还做得远远不够。但只有两者充分结合,才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价值,而这才是创新的核心意义。还是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例,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Mens et Manus(Mind and Hand),意思是说,既要动脑也要动手。在校徽中,你会发现一个人拿书,另一个人拿锤子,也是这个意思,他强调劳动与思考要相结合才是有意义的。其实,在美国,innovation(创新)和entrepreneurship(企业家精神)在教育中也会有很明显的体现。麻省理工会鼓励老师们多创业,而在鼓励的同时也会有健全的制度来保障他们能够很好地创新而不仅仅是赚钱。例如学校规定老师在一周之内外出工作不能超过一天时间,而且还要填表,每年赚了多少钱,工作了多少天。此外,在学校有一定身份的老师,在公司不能担任总经理、CEO等专职职务。但他们可以做董事会主席,因为这样的职位不负责日常事务,不会影响他们的正常科研工作。这样很好,因为老师们会把实践过程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有价值的内容与教学结合起来。经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大学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学生在企业里工作,他的学生可能会成为CEO,而他只是董事会成员。这是美国许多大学的一个特点。

  此外,在创新所需资金的获取层面,中美也存在一些差别。在美国,政府不会在资金上给予科研创新资助,学校在这方面的支持也非常有限,所以在美国要想搞创新人们只能从社会去筹集资金。而在中国,政府有很多资金,愿意也欢迎人们来申请资金用于创新。当然,在美国,用于支持创新的民间资本非常丰富,像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的学校尤其如此。其实这些民间资本与麻省理工学院里的创业氛围息息相关。比如像本科生们进入大学后,学校就会为他们提供很多创业机会,例如,$10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 (10万美元创业竞赛项目)。在$100K这个项目中,组织者会把管理学院和理工科学院的学生们打乱重新组合,目的就是为了让有不同背景的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进而让他们可以有机会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同时通过完善比赛机制,促进他们可以在公平的环境下实现创新创业。在中国,这些创新过程主要是靠政府或者学校出资来支持,这样做也有这样做的好处,因为如果一个项目被选定,那么它后面将会有强大的资金支撑。科研人员或学生应该不会为后续研发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担忧。其实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资金的保障对于创新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在美国是商业投资比较多,在中国是政府投资比较多。各有优势。

  尚进:通过您的介绍,感觉中美间在创新政策方面互补性很强,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把中美各自的优势增强或进一步发挥出来,进而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

  荣光辉:我认为要想促成双方在创新等方面更多的合作,最好能够给予中美科研人员和企业家们更多交流的机会。因为无论是对企业家,还是对科研人员,或者学生来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都能够促成一些相互了解的机会。而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才有可能促进甚至促成双方在创新创业等方面合作共赢。尽管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未知的挑战,但我相信挑战与机遇往往是并存的。所以我认为在两国间设立这样一种合作交流的平台机制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加强。而且据我了解,现阶段中国在宏观政策层面也在积极调整这方面的不足,比如增强对海外研发等方面的投资力度,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积极配合。

  当然在搭建这个平台机制方面,我认为也不是没有问题。首先,目前两国间这种创新交流机制还没有真正成为主流。另外就是在创新交流的成果转化方面,我们还没有真正与当地政府配合好。比如,通过前期的一些交流,现在国内会有一些开发区会去美国克隆一个开发区,用于吸引当地华人参与创新研发等方面的工作,并寄希望于把一些在当地研发的成果带回到中国。尽管目前这种现象还比较少,但我建议在操作层面一定要很谨慎。具体来说,你在中国搞一个开发区怎样都可以,但如果在美国搞开发区一定要严格执行当地的法律,如果有任何一点“越位”就会非常麻烦。

  尚进:请问您认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产业联络计划(ILP)在促进中美间的合作交流上有哪些闪光点?或者哪些方面做的比较成功?另外ILP到底在麻省理工学院里是如何定位的?

  荣光辉:事实上,麻省理工学院的全球产业联络计划(ILP)始于1948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了。二战以后,由于希望其在美国经济复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当时的美国政府提出麻省理工学院应该在促进和有效管理该校研究资源和全球工业有效整合方面产生价值。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麻省理工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办公室,为当时全球的企业与学校相关研究机构提供对接服务,所以麻省理工学院ILP最主要的一个功能定位就是促进研究与企业间的交流。而近两三年,ILP在促进中国企业和麻省理工学院在创新方面的交流正在逐步增加,而且也已经达到一定效果。比如我们和神州数码等国内一些大企业之间正在积极开展一系列交流活动。尽管目前这种交流仍然处于学术讨论层面,但通过反馈,我们也了解到这种交流已经让中美双方共同感觉到在创新方面的一种特殊氛围:让中国企业能够了解国外科研人员的最新成果的同时也让美国的学者们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到底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在中国实施落地或是存在哪些挑战。

  事实上,我相信通过此类交流等活动,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参与到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些现有项目当中。事实上,我看到目前已经有一些台湾地区公司正在积极与麻省理工学院展开多方面的项目合作,甚至不惜投入大量的财力、人力到这些项目中去。其实这些公司也不一定非要从这些科研项目里获得什么成果,但至少通过这种合作,他们可以时刻了解到目前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发展动向。这点对于改善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难以言喻的价值。

相关栏目:『百家论坛
为什么时下中国很难出现真正的哲学家 2024-11-16 [62]
诺贝尔奖院士工作站介绍 2024-11-16 [47]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2024-11-12 [143]
简单直接:特朗普当选,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这几点 2024-11-12 [162]
特朗普大获全胜,说明美国人对政治正确已经深恶痛绝 2024-11-12 [125]
也许特朗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只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特朗普! 2024-11-12 [127]
特朗普胜选演讲里特别感谢的这位女性是谁? 2024-11-12 [119]
全世界都在蹲特朗普曝光萝莉岛大瓜 2024-11-12 [136]
任正非最新讲话:世界走向人工智能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2024-11-06 [275]
中国教育正走向恶性循环 2024-11-06 [31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美国加大审查范围 北大多名美国留学生遭联邦调查局质询 :天安门广场喜迎“十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 马亮:做院长就能够发更多论文?论文发表是不是一场“权力的游戏”?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