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美国主流社区能够建立和加深和全球社会在经济、卫生、和文化等多方位的伙伴关系和相互了解,并通过交流活动促进教育水准,美国教育资源发展基金会通过提供志愿者,教育,物质和金钱捐赠,通过促进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挑战,帮助和加强各国参与活动的个人潜能和价值,以更紧密的在全球社区创造合作和增加团结。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和巴斯度学院认同这样非政治、非赢利的民间草根大使的做法。近年来认真地接待了美国教育资源发展基金会组织的每一批来自中国高校的代表团。因为所有参与项目的组织者都意识到,跨文化的理解是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们对发展相互尊重和容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多元文化的学习和生活将有助于未来全球几代人缩小彼此之间的差距。
2月18日,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巴斯度学院和亚太学生会接待了北京理工大学代表团。主管学生工作的丹尼斯副校长和主管教学的伊顿副校长对18名师生表示了热情的欢迎。他们诚挚地表示:友好交流就是要从点滴作起,聚汇才能成河。
姜镇英教授代表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和巴斯度学院的教职员工对来自北京的同行和学生代表们表示了亲切的欢迎。应美国教育资源发展基金会委托和代表团的要求,姜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加州高等教育的近况。他说,加州常年有大学生320万左右:加州大学(UC)系统的10所大学共有181,028名学生,加州州立大学(CSU)系统的23所大学共有 366,554名学生,城市大学(CCC)系统的112所学院 共有学生2,423,867名,加州私立大学共有学生147,613名...。加州不仅在经济上是世界的第八大实体,在高等教育上的实力更是不容忽视。
姜镇英教授介绍说,加州公立大学的教学经费主要还是来自教育税款。1-12年级的中小学平均每年得到政府资助 $7,569/FTES(Full Time Equivalent Student), 城市大学可从每个学生得到政府补助是$5,447/FTES (纯教学型大学),州立大学 $12,729/FTES(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州大$24,909/FTES (科研为主)。加州公立大学的本科生平均学费是相似的。对于本州的居民来说,州大约$13,877,州立大学约$7,017,城市/社区大学约$1,380;但是对非本州居民或外国留学生来说,学费会高很多:州大约$36,738,州立大学约$18,489,城市/社区大学约$9,030。即使学费每年都在上涨,各大学还是入不敷出。因此,校友捐助、慈善赠款、科研经费、社区基金、国际学生就成了各校努力的重点。在这些方面,著名的私立大学普遍地比所有的公立大学都做的好,因为他们从建校之日起,就从来没有指望过政府教育税款的资助;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公立大学是比较幸运的。姜教授还对代表团员们提出的各类相关问题作了仔细地解答。
亚太学生会的理事们崔雅涵、韩朝旭、Melya 等7位干部也出席了会谈。他们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热情地回答了北京理工大学师生们提出的有关学习、生活、工作、社交、休闲、娱乐等各类问题。从这些提问中亚太学生会的干部们发现,国内的同学对于美国的高等教育虽然都很感兴趣,但真正了解的却很少。他们热切地希望将来可以进行更多层次的沟通,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全方位交流加深对美国社会的认识和了解。
在介绍校园生活时,亚太学生会的干部们介绍说,我们的校园不大,只有250英亩;学生不多,只有5200个,但各族裔的学生和谐相处的很好。上个星期,我们协会和本院的非裔学生会(Black Student Union)积极合作,在顾问姜教授的支持下,捐助了四十多件御寒衣物给贫困学生,不到2分钟就被领光。我们还将在下个月主办亚太文化宣传日和接待400位本市高中的应届毕业生来校参观,以帮助他们作好接受高等教育的准备。当被问道这些社区公益活动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学习时,学生会的干部们汇报说,我们会员的平均成绩(GPA)为3.7(A-),也许是全校学生团体平均分数最好的。
在简单可口的中式午餐后,学生会的干部还高兴的带领来自北京的伙伴们参观了校园。有些还互留了联系方法。三个多小时的访问一眨眼就过去了,宾客们依依不舍的告别:北京见!
北京理工大学简介
北京理工大学创办于1940年,前身是诞生于延安的“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设立研究生院,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七十年栉风沐雨,学校的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的主要领导。1942年秋,毛泽东同志亲自为自然科学院题写了校名。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1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52年,学校的航空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冶金系被抽调参与组建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采矿系及专修科被抽调参与组建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历经多年发展,如今的北京理工大学已在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居于国内研究型大学前列,跻身于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2012年,学校首次进入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大学100强”和“世界大学500强”,在入选的19所中国高校中名列第13位(并列)。
学校拥有中关村校区、良乡校区、西山实验区、珠海校区和秦皇岛分校;设有19个专业学院和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珠海学院。学校有教职工3504名,两院院士13人,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0人,“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7人,博士生导师500余人。
学校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与教育发展前沿,大力实施“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发展战略,形成了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博士后流动站,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拥有5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2个工程研究中心,11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及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致力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历史上多个“第一”,如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等。学校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学校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高新工程”和“科技奥运”,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5项,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重大领军人才培养和国防武器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
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国防特色优势,积极为国家培养“红色国防工程师”。在建校以来的20多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1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院士、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等35位院士;有声名卓著的专家学者,有成就斐然的企业家,以及航天、兵器、电子、信息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
学校已经与6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的18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并先后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40多所合作院校签订学生交换协议,形成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球性网络。学校积极与省市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军工企事业系统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体,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共建的中关村国防科技园已开工建设。
风帆正劲,号角激昂。学校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中长期“三步走”发展目标和“6+1”发展战略,提出到204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理工为主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全校师生正秉承“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大力弘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不断开拓奋进。
从1940年,在延安诞生为抗战建国服务,到21世纪的今天,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从露天课堂、吃住窑洞,到现代化校区、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天的北京理工大学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面向未来,学校将牢记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同志的嘱托,树立“引领之雄心、育才之恒心、报国之决心”,“一切从提高教学质量出发,一切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出发,一切从奉献伟大祖国出发”,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进一步突出国防科技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优秀的北理工文化,继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