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献血即可大规模生产,日找到人工培育血小板的新方法
日本科学家找到一种无需捐献者的血液就能制造血小板的新方法。该法有望解决血小板短缺的难题,为相关疗法带来福音。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13日出版的《细胞·干细胞》上。
血小板又名血栓细胞,是一种从巨核细胞上脱落的细胞质小块,其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是治疗各种形式创伤和血液病的关键。为治疗血小板浓度过低或大出血的病人,以及帮助病人术后平稳快速恢复,特别是化疗后的肿瘤病人,医生一般都会为他们输送血小板。
但目前血小板只能通过献血获得。与血液不同,血小板较为特殊,保质期只有5天左右且必须室温保存,加之有血型的要求,经常出现短缺,不少血库都处于“零库存”状态,无法满足临床需求。此外,尽管一般情况下输入血小板无需为患者进行免疫匹配,但多次反复仍然会引发一定的免疫反应,并最终影响血小板输入疗法的疗效。
物理学家组织网2月14日报道称,为解决这些限制,日本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博士江藤浩二团队开发出一种通过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培育功能性血小板的方法。
iPS细胞可由多种类型的人体细胞培育而成,而它们也可以被分别诱导成几乎所有其他类型的细胞。临床使用中不必担心排异反应问题。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将iPS细胞诱导成一种永生化巨核细胞,而巨核细胞正是生产血小板的母细胞,能通过凝结的方式产生大量血小板。这种永生化巨核细胞的特殊性在于,其细胞分裂没有次数限制机制,具有无限分裂生长的能力。并且与新捐赠的血小板不同,它经得起冷冻保存,可以在需要的时候随时解冻细胞,制备出足够的血小板。
江藤浩二说:“我们找到了一种让巨核细胞长期保存和自我复制的方法,它让血小板的大面积种植和生产成为可能。长期困扰医学界的血小板短缺问题有望因此得到解决。”
近几年来,频有研究小组报告成功用诱导干细胞培养出人类巨核细胞以及血小板,但通常情况是制备的血小板没达到可供使用的数量。此次日本科学家对技术进行了改进,让这一研究已非常接近实用。不过,如要用实验室制造的血小板彻底取代人们捐献的血小板,仍需要大量研究观察。毕竟对于临床试验来说,规模化培养只是第一步,质量和效用才是决定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