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性都”之称的东莞,过去10多年来历经过多次扫黄,但最新一次行动力道格外猛烈,不但桑拿、夜总会全面停业,连五星级酒店也不放过;30万从事黄色服务的女性“大逃亡”,转往香港或华东地区谋生;副市长丢官,多名官员因扫黄不力被查处,因而备受瞩目。
善于调侃的中国网民充分发挥自己的看家本领,借用抗震救灾常用语讥讽东莞发生了“三级”地震,“东莞不哭”、“东莞挺住”、“东莞加油”、“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等说法也红遍网络。
这些玩笑话本来为严肃的新闻事件带来调侃的色彩,可以一笑置之,但随着“网络大V”的加入,东莞扫黄竟演变成价值观之争,甚至被一些媒体解读为网络舆情与官方媒体的对抗。扫黄行动,演变成扫黄和挺黄之争,令人始料未及。
挺黄者指公权力不应介入私生活,或说腐败之害甚于色情,贪官比嫖客小姐更坏等。官媒反击,指这些质疑扫黄的人罔顾良知,满口歪理邪说,是亵渎法律和道德的“挺黄派”。
挺黄者认为,央视《焦点访谈》揭露东莞色情问题,却不敢直面同样猖獗的腐败问题。还有人质疑扫黄背后是否涉及政治斗争,或是针对政治新星、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
其实,央视曝光东莞违法色情行业后,胡春华宣示要像去年打击毒品一样扫黄,先治标,打出声威,再治本,综合治理。
胡春华的说法与中共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的说法相呼应。去年1月,王岐山提出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治理腐败问题,即在目前制度上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先惩治已经暴露出来的腐败问题,然后再以制度建设寻求“治本”之策。
作为一个针砭时弊、引导舆论的节目,《焦点访谈》开播以来赢得不少观众的认可,许多问题在这个节目曝光后得到解决。然而,近年来,央视的一些调查节目屡屡踢到铁板。近来央视和房地产发展商就税务问题打得不可开交,让央视的权威性受损。
像《焦点访谈》这样的节目在中国之所以难做,是因为它一方面想扮演独立监督的角色,类似西方社会的“第四权”;但另一方面,在中共的“党管媒体”原则下,这样的节目未能改变其作为中共“喉舌”作用的定位,因而很难让人相信它能坚持编采独立自主的原则。
为此,舆论监督虽然使官员的特权受到约束,但法律缺乏无法保障新闻自由,权力机构就还是可以影响新闻监督的职能。此外,由于知情权受限,即使像央视这样的机构,也往往只能对直观的违法行为曝光,对于背后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当局拒不公开信息,就无从监督。
央视揭露东莞色情业之所以演变成价值观之争,主要是因为媒体追求监督职能的强化已成为一股形势,新闻传播制度却落后于此,因而有更多质疑是针对当局扫黄背后的动机。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随着中国一般民众日益成为利益主体,他们表达利益诉求的要求也更高,党管媒体如何有效发挥监督作用的问题将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