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现象是否维持其本身,取决于这个现象能否转化、提升到决策层面,它将关系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进程。
假如“蚁族”长期存在,从偶然性的假象里会认识到潜蕴着的社会必然性。
一是容易产生对社会极端的心理。从学校毕业的年青人聚焦在一起,思维活跃、对生活的期望值很高,一旦被严酷的生活现实激发出普遍的幻灭感,“蚁族”也逐渐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是形成中国式的“贫民窟”。正如每个中国人所质疑的那样,有多少“蚁族”大学生能负担得起比现居简易房更贵的住房呢?唐家岭村投资建造的高层公寓楼恐怕也只能吸引唐家岭近五万大学生的一少部分搬住进去,而客观上却会使大量“蚁族”失去落脚之处,只得向城市更偏远、简陋的居住地漂泊。
三是社会人力资源浪费。大学生是我国建设的宝贵财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需要大量人才,却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与之相对的是,过多的大学毕业生集中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但问题是,政府这种以维持社会稳定为首要考量的“特定”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蚁族”的生存问题。这是必然性产生的实质。
中国的大学生进入市场就业,这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经济学家说,以“帕累托改善”提高的市场效率却包含了先天缺陷,难以抑制财富在总人口中分布的两极化倾向,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回避“蚁族”的政治经济学议题。
小原因会引起大事件。日积月累,年复一年,他们当中有多少人从“蚁族”走出来,谁也不能估计。“蚁族”群体也有一个特点,哪个部门都想管,但是都管不着,“蚁族”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分化的产物。
恐怕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这样认为,不能同意让“蚁族”长期存在。
这是因为黑格尔把社会实践的活动列为必然性三环节,它的必然性是由三个环节组成的-条件、实质和活动。就说明必然性的东西要经过一个运动才能实现。“蚁族”反映社会变迁的词语已经被许多大学生认可。
从配置社会人力资源的角度,与其在大城市当“蚁族”,不如回小城市做“贵族”,社会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优。
这需要政府的努力。
一是改革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改革要跟上形势发展,“蚁族”大学生虽然是就业市场上的弱势群体,有知识、有抱负的他们却不是生存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对职业的正确选择是学校的职责。
二是控制住房价,给予大学生居住的生存条件。政府最应做的是改善“蚁族”聚居区的治安状况和卫生环境,尽可能完善这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使“蚁族”们觉得自己是受到社会关心和尊重的,这样他们受到事业和生活打击时就不易产生幻灭感和极端情绪。
三加大对“三支一扶”的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到社区、到企业、到农村和到西部开发,还应帮助和鼓励“蚁族”在其聚居地就近创业,这既可以为年青人提供创业机会,也可以为一些急需工作的“蚁族”解燃眉之急。
学生的“蚊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因此,必须超出这种态度,从社会的演化看问题,进一步对自然的内在的和谐性和规律性更确切的进行引导和健全。
如果我们不得不在永远流变的社会场合下作出选择,对文化、意识、经济和社会的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损失许多的东西,而且完全不知道我们选择的是什么。
相关评论:
与其浪费资源培养“蚁族”不如打造“蓝领”
杨国栋
今年初,用工荒再次爆发,广州缺工15万,深圳缺工80万……与此同时是农民工薪酬的提升,个别岗位熟手工薪酬高达三千元,而大学本科生的入职薪酬为一两千元。专家认为,农民工薪酬高过大学生,是民工短缺和大学生集中求职,供求结构失衡造成的。
教学思路几十年不变
很多人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咎于大学扩招。但大学生求职难早在扩招之初就初露端倪。显然责任不全在大学扩招上,而是大学的教育出了问题。很多大学招生的时候无所不用其极,但教学思路却几十年不变,只会照本宣科。
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更新速度都很快,如果学校不能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潮流,而只是按部就班的参照教材和大纲教学,学生学了四年的东西可能早就落伍了。这一问题不仅出现在理科教学身上,文科教学同样存在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像职场中普遍会遇到的项目调查与研究、案例分析等课程,就很少有学校开设。企业花钱请来的大学生,不仅不能迅速入职,还得安排专人对他们进行长时间的培训。相比较而言,企业当然更愿意聘请有工作经验的人而不是应届生了。
反观一些中职院校,就要灵活得多,往往会根据企业需要开展教学。不仅会引进与企业相同的生产设备让学生模拟操作,还从企业生产管理一线请来兼职教师授课,学生实习也尽量安排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一进企业就能熟练上岗,自然会受到企业的欢迎。难怪各地都出现了本科生到职业院校回炉深造以提高职业竞争力的现象。
除了一些特殊岗位,大部分工作本科生能做,高中生也能做,有一定经验的农民工可能比大学生做得更好。杭州一位服装厂老板就直言大学生遍地都是,但是车工难寻。为了留住车工,企业主罗列了一大堆优厚福利,打感情牌。而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高校不是劝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就是催他们签约(哪怕是先签个假的就业协议,以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却始终不愿意改变教学思路。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同质化倾向严重,很难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从实际出发设置专业
大学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专业、开展教学。既然大学生没有技工抢手,高校为什么不能转而抢占技工市场呢?现在大学连护理专业、社工专业、殡葬专业、物业管理专业都有了,何不针对技工短缺现象开设专门的技工本科专业(不是传统的工程师专业)呢?
高校与其浪费教育资源去培养大批的“城市蚁族”,挨学生和家长的埋怨,不如把培养优秀的蓝领工人作为自己的目标。开设技工本科专业,还能进一步提高技工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技工职业,缓解困扰我国多年的技工荒。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