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距離年底還有兩個月,美國《福布斯》雜誌就選出了該年度全球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位居前三名的分別是俄羅斯總統普京、美國總統奧巴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而最令人注目之處,就是習近平的位置突飛猛進。2012年,他位居第九,可轉眼之間便躍入三甲。前后不到一年時間,評審們為何如此刮目相看?
《福布斯》雜誌在人物簡介的內容中,並沒有解釋習近平的影響力究竟何在。作為旁觀者,我們不妨嘗試做出這樣的補充,那就是,在過去一年裏,外界之所以如此明顯地感受到習近平的影響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更加明顯地感受到了中國的存在。
在很大程度上,外界的這種新感受來自於中國在外交事務中的新變化。論外交理念和原則,中國依然秉持着柔韌低調的“和為貴”。但是,過去一年的外交新作為和新風格,使這一傳統的處世哲學變得更具剛性,更為進取,更加積極,更為主動,從而令外界耳目一新。
這種變化的最早跡象,是習近平在去年年初發表的一番言論。2013年1月28日,在中央政治局一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就外交事務發表講話说,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怕的就是動蕩,求的就是穩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中國正在謀求發展,但絶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而任何外國也不要指望中國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損害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
這番言論的鮮明立場和個性,被外界視為中國強硬外交路線的開始。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说,這是中國新領導人發出的“刺耳的聲音”,意味着習近平將在國際事務中採取比過去更加強硬的姿態。無論如何解讀,外界似乎已經感覺到“習式外交”的到來。而在國內,中國網民們一片叫好,他們期待着習近平能一掃被長期詬病的“外交軟骨病”,在國際舞台上一展大國領袖的威風。
然而,不管是“剛性”、“進取”,還是“主動”、“強硬”,這些詞彙還不足以概括“習式外交”的全部。回望2013年,我們可以憑直覺得出這樣的結論:“習式外交”以大國思維運籌大國謀略,顯得自信、沉穩而大氣;“習式外交”順勢謀事,不以成規為戒,不被舊律所縛,因而顯得靈活主動,剛柔並濟,有時候甚至出其不意。
中國的大國思維和大國謀略,最突出地體現在中、美、俄三角關係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作為三者之中的最弱者,卻能四兩撥千金,巧妙而成功地利用了美蘇之間的戰略對抗,化解了來自兩個超級大國的雙向夾擊,讓整個世界領略了中國外交謀略的智慧和能量。今天,中美俄實力此消彼長,導致美國把中國視為頭號對手。在地緣戰略上,美國實施所謂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挑動一些亞洲國家與中國為敵,對中國構成了戰略包圍之勢。面對這種嶄新的形勢,中國必須用嶄新的思維、嶄新的策略和套路進行面對。
習近平上任幾天即啟動外交出擊
2013年3月22日,習近平在當選國家主席一個星期之后,便前往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由此啟動了撬動新時代大三角關係的謀略。國家元首上任幾天便出國訪問,這在中國史無前例,在世界上也是罕有。很顯然,這是一次經久籌劃、精心決策的外交出擊,意在隔山打牛,敲打美國。在莫斯科,習近平和普京總統高調宣佈,兩國將進行軍事技術合作,舉行聯合軍事演習,並且不點名地譴責美國動輒訴諸武力、企圖顛覆別國合法政權的行徑。
其實,無需詳細列舉雙方達成的共識,僅看習近平和普京之間的親密互動,外界就能清楚地領會到中俄聯手抗衡美國的意圖。至於美國自己,自然要比任何國家都更加敏感。自從中美建交之后,中國新任最高領導人的首次國際亮相,基本上都傾向於把美國作為最優先的選擇,目的是借助美國的地位來體現中國自身的地位和分量。可是,習近平打破常規,逆向操作,以親近俄羅斯的舉動,使美國産生被冷落、被輕視、被孤立的感覺。
這一策略果然立竿見影。就在習近平啟程訪俄前后,美國便主動向習近平發出訪美邀請,希望儘早舉行中美峰會,以便“討論迫在眉睫的國際和亞太局勢”。訪問日期擬定在當年6月上旬,也就是習近平訪俄兩個多月之后。
在國際交往中,國家元首、特別是大國元首的出訪,其行程規劃、禮賓安排和議題設置等等,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工程,不僅耗時費力,而且還有可能反復周折。為了促成習近平盡快訪美,華盛頓方面費盡心思,建議免去一切繁瑣的禮儀程序,讓兩國元首在遠離首都華盛頓的加州莊園,舉行一次能夠體現雙邊“特殊關係”的特殊峰會。
對中方而言,這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邀請。按照原先的商議,習近平和奧巴馬准備在當年9月在俄羅斯出席二十國集團峰會時舉行會晤。現在,美國突然要求把日期提前,其中緣由十分明了:習近平訪俄刺激了美國,奧巴馬坐不住了,奧巴馬也要像普京那樣,以主人的身份,在自己的國土上,與中國最高領導人共商天下大事。
所有國家的領導人在出國訪問時,都十分在意對方給予的禮賓待遇,中國領導人也不例外。根據美方的提議,在習近平訪美期間,禮賓安排從簡,沒有歡迎儀式,沒有21響禮炮,沒有國宴。若在以往,這樣簡單的安排,中方是不會接受的。可是,習近平卻答應了。這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其政治個性使然,更是其與衆不同的非凡之處:大氣、果斷、務實、靈活。
外交是高智慧的游戲,其精彩之處往往藏匿於細節之中。習近平從北京啟程之后,並沒有直接飛往美國加州,而是先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哥斯達黎加和墨西哥三國繞了一圈。此趟遠行原本是應邀專程訪美,但為何另辟蹊徑、迂迴前行?此中微妙之處,在當時只可意會:其一,美國近年來一直在中國周邊地區挖牆腳,中國這次也要以其人之道,深入美國的后院“順手牽羊”;其二,習近平在行程中把三個小國置於美國之前,是刻意要以小壓大,殺一殺美國不可一世的霸氣。
2013年6月8日至9日,習近平和奧巴馬在加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了兩天的會晤,就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達成了共識。雙方同意以不衝突、不對抗的方式處理兩國間的分歧,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達到合作共贏。
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倡議由中方首先提出,核心是不對抗、不衝突。可以说,這是中方對自己戰略意圖的表白,是對美國的一種承諾。可是,對美國而言,這顯然是一個包袱和約束。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本質就是對抗,而放棄對抗就等於放棄遏制。因此,在“習奧會”之后,美國在東海和南中國海爭端中以及其他重大問題上,並沒有改變對抗中國的政策。這就意味着,中國也必須兩手應對,既要避免無謂的對抗,又要不懼對抗、善用對抗。
2013年11月23日,中國方面出人意料地宣佈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範圍涵蓋釣魚島及其附近海域。全世界都很清楚,這是中國針對日本“國有化釣魚島”所採取的又一反制措施。
然而,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不只是針對日本,而更是針對其背后的美國。美國在釣魚島爭端中公開偏幫日本,目的就是要把中國死死堵在近岸海域,阻斷中國走向海洋強國之路。中方這項出其不意的宣佈,使美國措手不及,因而本能地做出了對抗的反應,包括出動兩架轟炸機沿防空識別區盤旋,以示抗議。可是,幾天之后,美國竟然做出退讓,同意本國民航飛機遵守中國防空識別區的管制規定。美國欺軟怕硬,由此可見一斑。當然,美國不會輕易承認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存在,但對於這一即成事實,它已經無力改變,只好預設。
東海防空識別區的劃定,是中國對美國主導的東亞舊格局,所發起的一次空前無畏、空前有力的挑戰,也是對美國反應模式和反應能力的測試。中國此舉所發出的信息非常明確:中國正在崛起,這個進程還在持續,美國必須承認和習慣;中國有勇氣和能力反擊美國發動的圍攻,再也不會以忍氣吞聲地默默承受;中國是亞洲最大的國家,不會放棄主導亞洲事務的天然權利。
最近幾年,很多人都在議論“韜光養晦”策略的得與失。習近平執政之后,中國主動進取的外交姿態,使外界認為中國已經放棄了這一策略。種種議論,其實都失之偏頗。中國傳統的謀略智慧,講究法無定例,不拘一式,順勢而為。鄧小平當年提出的外交策略,是基於當時的時局判斷,既要韜光養晦,更要有所作為。兩者交互並用,才可相輔相成。不善於韜光養晦,就無遠謀大略;沒有遠謀大略,就不能有所作為;不能有所作為,“韜光養晦”就無意義。在過去一年裏,中國在對外事務中之所以能夠做到積極主動、靈活應對、沉穩進取,就是因為既接受現狀,但不苟且於現狀;既善於韜光養晦,又不被“韜光養晦”所羈絆。
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還在演變之中,中美兩股力量將決出東亞新格局。而在適當時候,中國還會繼續借助與俄羅斯的親近,借力使力,以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不久之前,當索契冬奧會開幕式被美國和歐洲領導人冷待之際,習近平專程赴俄羅斯捧場,就是典型的事例。而在烏克蘭危機中,中國一邊隔岸觀火、一邊適度介入美俄博弈的策略,更加值得關注。中國的目標,就是要在新的亞太格局中成為主導者之一,不再做被動無奈的接受者。而在這個進程中,“習式外交”過去一年所展露的雄心、膽識和能量,已經讓對手心生敬畏、不敢輕蔑。這個關鍵的開局,預示着在未來的大國博弈中,中國還將營造出更多別開生面的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