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国全国“两会”近乎被“绑架”,先是昆明火车站袭击事件,后是马航MH370失联谜团。
“深化改革元年”的施政规划被不少媒体及舆论冷落,取而代之是 “马航”、“马六甲”、“巫师”成了微博热门词汇。舆论纷纷议论客机神秘消失的原因,有八卦者甚至从风水角度评论,认定蛇年和马年是突发事件频发的转折之年,如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战争起始之年就发生在蛇年与马年。
什么生肖年份其实不重要,马航客机在中国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域失联之所以引起中国内外那么大的关注,皆因机上载有154名中国籍乘客,再加上中国又是崛起中的大国,外界都关注中国政府如何应对这个似远实近的“非主场危机”。
中国外交部快速启动紧急应急机制,外交部长王毅与10多个部委召开境外中国公民安全保护工作部际联席机制第一次会议。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下令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公民善后工作,总理李克强紧急与马来西亚首相纳吉通电话,要求有力展开搜救。
不过,在安抚家属方面,官方的工作似乎还做得不够。在北京召开的首场家属通气会上,记者听着家属向官员激动发难,最深的感受是,在部分家属眼中,与马航交涉是一种“对外”的交涉,涉及的是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国家”在这个时候不能缺席,“政府”在这个时候必须充当后盾。至于是真能做实事也好,摆摆姿态也罢,家属心理上希望抱团取暖。
中国官员在家属通气会上,其实已经很努力地展现“与民同在”的立场,试图拉近与民众的心理距离。外交部官员称,“自己也有亲友在飞机上”,交通部官员称,“我也有妻子和孩子,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民航局称,“我本人也是飞行员,我也飞这个机”。
但在回答家属提问的部分,有官员还是惯性做冗长铺垫,尽管一再强调政府多么的努力,都是在“做实的,不来虚”的,但那个语调、那些语汇,听来像极“正确的废话”,让部分家属失去耐性,接着情绪失控、集体爆发。家属没有兴趣知道官员如何“昼夜加班,彻夜未眠”处理这事,也不想再谈论马航的处理是否欠妥当,这些话听来更像是说给上级领导听的,而不是说给底层民众听的。
官员一再强调,“你们”怎么怎么、“我们”怎么怎么,“这些东西你们不会了解,我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告诉你们”,这“你”“我”的分界,一听就是没有参与过公开选举的官员说的话。官员是上级提拔上去的,不是民众投票委托的,所以说话的口吻总让人感觉是在向上级交代,而不是与群众沟通。
家属的要求当然未必全都合理,甚至有点刻意讨价还价的意味,但官员若敢于在危机当下站出来面对群众,就须做好被当箭靶的准备,而且直接切入搜救进展的正题,哪怕是没有多大进展。
对内,失联谜团考验官员与民众的沟通力,对外,救援行动考验的是国家综合实力。马航客机疑似失联的海域正好就在南中国海,这是个存在主权争议的敏感海域,十多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齐聚南中国海,尤其是中美军舰大张旗鼓出动最为惹眼,难免让外界产生军事实力较劲的联想。
中国共派出八艘舰船参与搜救,其中包括绵阳舰、海口舰、井冈山舰、昆仑山舰这四艘参加过亚丁湾护航的军舰,舰船的搜寻面积超过1.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远洋搜救的一次考验。当局还调动高分、海洋、风云、遥感四个系列近10颗卫星,为搜索提供技术支持。
美国海军先是调派正在南中国海军演的导弹驱逐舰前往客机失联海域,并从美军驻日本冲绳空军基地派出具有长程搜救雷达和通讯设备的P3C侦察机,接着第七舰队也增派“基德”号导弹驱逐舰前往参与搜寻。
多国在南中国海域紧急联合搜救失联客机的行动,论规模、强度都是史上罕见的。新华社的报道乐观认为,这起事件很大程度上显露出南中国海合作未来有加快升级的趋势。军事评论员马鼎盛则指出,有关各国兴师动众驰援事发海域,除搜集证据解析失联真相,更重要的是显示国家在南中国海的控制权。
一场“救援外交”引发军事较劲、主权宣示等各种谋略与竞合。这场多国军事救援行动到底由谁来主导统筹?中国在行动中该如何承担更多责任,又不引起部分国家的猜疑?人道救援行动结束后,中国是否更积极地推动南中国海搜救合作机制,以加强它在东南亚地区的外交主动权?
连串的问题都有待思索与探讨,失联客机对中国的考验,不止于安抚家属,更不止于搜救行动。
「紐約時報」:美掌握有用信息 只做不說
「紐約時報」14日指出,關於馬航370航班的最有用信息很可能掌握在前去馬來西亞協助調查的美國人手裡,但他們什麼都不會說。報導引述美國國家交通安全委員會(NTSB)航空安全的前負責人伯納德‧勒布(Bernard Loeb)說,「我們盡力不讓人們覺得是我們在負責調查,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說,確實是我們在負責」。
該委員會負責帶領美國專家代表團前去處理任何與美國航空公司或美國製造的飛機相關的空難。
全世界在空難調查、雷達以及波音(Boeing)777飛機內部構造的頂尖專家目前都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然而嚴格地說,他們只是來協助馬來西亞政府,行動也十分低調。如果空難發生在美國,他們肯定會從各個方面搜集信息,並把這些信息綜合成一份進度報告。但在馬來西亞的此次事件中,至少是就目前而言,美國人還未發揮這樣的作用。馬來西亞政府、航空公司和軍方正在零零星星地發布信息,信息有時還相互矛盾。
從實踐上看,雖然各國規定不同,但調查的主力通常都是美國人。報導引述曾擔任航空安全高管的托馬斯‧霍伊特(Thomas Haueter)說,根據空難的具體情況,美國把交通安全委員會、聯邦航空管理局(FAA)、波音公司和通用電氣(GE)的調查人員派往事發地區,「出現像這樣的美國調查人員大軍」,而當他們與當地航空安全負責人見面時,「對方只有兩個人」。
在馬航事件,美國NTSB派出了高級雷達專家,但美國調查人員只是「提供技術援助」,並且表示,該委員會不打算進一步發表評論。
許多外國政府並不像美國機構這樣,覺得自己有義務將自己知道的情況告訴公眾。但美國NTSB的作法會被視作是嚴格遵守國際協議。這些協議讓其能夠參與類似調查。曾任NTSB執行主任的彼得‧戈爾茲(Peter Goelz)說,「NTSB希望盡可能提供幫助,不希望惹出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