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吉醫師改良的「真空成型」技術,造福了為數可觀發展中國家的肢障者。(陳嘉倩/攝影)
現代社會用來保持食物新鮮的真空包裝,經過西北大學義肢矯具教學研究中心吳永吉醫師的研究發展,成了「真空成型」(dilatancy)的義肢製作技術。這項兼具低成本、高效率等特色的創新技術,為成千上萬的肢障者製作了義肢。
吳永吉從90年代後期,在芝加哥非營利組織國際復健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Rehabilitation,CIR)負責研究開發計畫時,即開始改良「真空成型」技術。「真空成型」技術是運用顆粒在密閉包裝中,被抽光空氣,然後在低壓狀態中,即可呈現出硬度和可塑性。
吳永吉利用可重覆使用的袋子,裝滿保麗龍珠等顆粒體,扣住殘肢,當袋子內的空氣被抽光時,保麗龍袋就會成為殘肢的陰模,由此可轉變成正模,以便製造套筒,再裝配其他的零件,製成義肢,過程需時不到兩小時。這項技術從2007年到2012年之間短短數年,製作了約7000具義肢,甚至被用在兩隻不慎踩到地雷的大象義肢上,這個大象裝義肢的故事還被拍成獲得10個影展獎項肯定的紀錄片「泰國之眼」(Eyes of Thailand)。
2011年起,吳永吉將研究重點轉至肢體麻痺患者使用的矯具發展,用真空科技取代製作模具的石膏繃帶。使用真空成型,在模型修正及成品製成上,可節省很多時間。許多發展中國家看診需長途跋涉,打完模後回家等候,改天才能試用。而真空成型的技術不僅減少了石膏浪費,打模、製模到成品完成,一次看診即可。吳永吉和研究團隊認為,真空成型技術在資源有限的發展中國家,以及醫療保健成本控制的環境中,極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