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点学科审批“走偏”过程中,高校自身也脱不了干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指出,“大学为评上重点学科,不按学科建设规律办事,而是急功近利,比较典型的就是花巨资引进所谓的领军人才,或者从其他高校挖来某个团队;另外,在评审中,不但公关评审专家、行政部门,还对学科建设进行包装,弄虚作假,在评审中并不鲜见。人才假引进、院士四处兼职,人才计划、成果申报中的跑、要现象都与此有关。”(人民网4月2日)
重点学科的审批,代表着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这自然就成了许多高校竞相追逐的馅饼,也就是一直以来高校发展的取向。然后对于重点学科审批“走偏”,在笔者看来,有那么点情理之中的味道。这所谓的重点学科审批,把高校的发展取向逼上了“投其所好”的斜径。
“审批”一词最直接地道出了重点学科花落谁家有了那么点官场的意思,这也是政府职能的症结所在。政府干预过多,而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后导致重点学科“走偏”也就成了唯一的结局。
其实,高校治学走偏并非只是重点学科的审批这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学位水分高含量的话题也相当火热,官员的水博士帽等也倍受关注。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国家高校的治学不严谨,甚至可以说沾染了官场的腐败气息。
高校作为学术的代名词,应该是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崇尚学术,独立、个性发展才是其该有的面貌,这本也是很多高校原本的初衷。但这个社会讲究的是适者生存,一个学校只靠那所谓的“古板”治学态度明显是难以立足的,难免和对政府或者其他单位有所依附。所以,高校治学自然也就走偏了。
近些年来,政府一直致力于高校管理和发展的改革。今年的两会可谓是大手笔的放权。取消重点学科审批,让高校自由发展,个性发展。让社会看到高校未来改革的方向是把诸多学术相关的权力的全交给学校。这无疑是个良好的开端,有利于激活高校的办学活力,让教育回归教育,学术回归学术。
不过值得警醒的是,取消重点学科的审批也好,还是下放其他权力也罢。这是改革的趋势无疑,但这为的是高校办学的独立化和个性化,最终为的是中国的教育,中国的人才。如果改革之后还是回归到了被干预或者依附的层面,那改革就只成了昙花一现。高校改革必须杜绝“投其所好”的存在,不被干预,不依附。同时,远离这些的同时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机制,做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唯有如此,方能让高校治学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