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教授傅高義做客史丹福大學分析中日問題今昔。 (記者王湛/攝影)
哈佛大學教授、社會學家傅高義(Ezra Vogel)4月3日做客史丹福大學,舉行題為「歷史的陰影和中日關係」(The Shadow of History and Sino-Japanese Relations)的演講。
傅高義是著名漢學家,精通中文和日文,被認為是為數不多,同時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傅高義曾出版「日本第一」「鄧小平時代」等多部關於中國、日本和亞洲的著作。
傅高義表示,日本民眾在最新調查中,對中國持負面態度的比例超過90%。中國人的反日情緒也日益高漲。「是什麼原因讓這兩個一衣帶水的鄰邦如此劍拔弩張?釣魚台爭端當然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呢?」
傅高義表示,中日關係是悠久又複雜的歷史。近代第一次衝突是1894年的甲午戰爭,以中國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告終。此後中國興起向日本學習的風潮,蔣介石、周恩來、廖仲愷等影響近代中國歷史的人物都曾赴日學習。
傅高義表示,這一風潮延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也正是這場戰爭埋下了兩國民眾彼此仇恨的種子。1949年後,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日本加入資本主義陣營,兩國幾乎斷絕來往。「中國人認為日本沒有像德國一樣為戰爭道歉,其實日本在戰後道歉原本是最佳時機,但雙方的隔絕讓機會稍縱即逝,現在的日本人認為戰爭是上一代的事情,他們無需為此道歉。」
中日關係再次回暖發生在文化大革命後,為對抗蘇聯,兩國於1978年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傅高義說:「鄧小平在1978年訪日,受到日本最高禮遇。那時日本民眾都希望有一個鄧小平一樣的領導人,民意有超過七成對中國有好感。」
傅高義表示,兩國關係的蜜月期一直持續到1992年。即便在89年「六四」事件後,日本也沒有追隨西方制裁中國。「1992年後,中日共同的敵人蘇聯解體,親日的台獨勢力又逐步壯大,兩國關係不可避免再次走入低谷。」
傅高義說:「因為爭奪釣魚台,現在中國媒體長篇累牘報導日本負面新聞。」在傅高義看來,現任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對日態度是溫和的,「在習近平主政福建時,接待從日本來的各界人士都很熱情。」
傅高義表示中日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雙方都應有所退讓。「日本政府應當告訴下一代,歷史上到底做錯了什麼。中國民眾的極端仇日情緒也應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