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与学生合影。 燕磊 摄
俞敏洪参观学院图书馆。 燕磊 摄
4月10日上午,俞敏洪一身商务穿戴,手拿手机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校园内拍摄樱花。身为耿丹学院理事长,俞敏洪一上来就谈办学目标:有生之年,将耿丹学院打造成中国最好的民办大学。
外界一片质疑声 毅然接手耿丹学院
2013年10月9日,俞敏洪在微博上公开表示:“从今年起,接手了一所民办大学耿丹学院,希望用我后半生的精力和资源,打造出一所出色的中国私立大学来。”
驱车100里,用时1个小时左右,就从北京市区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顺义区牛栏山镇。牛栏山镇为古镇,建于元朝,号称京东八大古镇之一。它的广为人知,则是因为牛栏山二锅头的声名。耿丹学院就坐落于此,是顺义区仅有的一所大学。
耿丹学院院长甘德安研究发现,300年前,牛津大学、剑桥大学都是建在小镇,宁静;近100年,美国的大学大多建在靠近城市的地方。“耿丹学院为什么好?既在北京,又与北京有着一个小时的距离,它把宁静和大都市的工业化、信息化结合起来了,在宁静之中享受北京现代化城市的利好消息。”
进入耿丹学院的校园,放眼望去,看不到崭新的大楼,几座老旧的建筑,由红色砖块建成,房高层少,像极了北京“798艺术区”的建筑。教学主楼是一座只有两层的楼房,不过其长度却有百米多。每年4月,樱花灿烂,也是校园独特一景。“耿丹学院像美国常春藤大学的风格,红砖、绿化,就是没高楼。”甘德安介绍。
在俞敏洪接手之前,耿丹学院可以说籍籍无名。中国的独立学院总体而言口碑不好,生源、学风广为诟病。这里的学生,与俞敏洪初创新东方时面对的那群为出国拼尽全力的年轻人完全不同。
教育界人士普遍不看好俞敏洪的选择。有人指出现在时机不对,在中国整个民办高校衰退、收缩的大背景下办大学,不明智。也有新东方内部人士不看好,称一个三本学院,学生质量太差。
但俞敏洪不这么想,因为创办一所出色的非营利的私立大学,是他多年的梦想。
接手后大动作不断 办大学梦想终有落脚点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俞敏洪接手耿丹学院,让耿丹学院一夜成名,事实也是如此。但在俞敏洪的心中,之所以接手耿丹学院,是为了让自己办大学的梦想有落脚点。
“我的优势就是教育界和企业界的资源。比如说北京大学的教授,很多我都能协调调过去。调动全国的企业家进行捐款或者请企业家进校园办讲座,也非难事”,俞敏洪说。
俞敏洪言出必行。耿丹学院2013年9月开学之后,吸引了诸多知名人士进校园为学生进行义务讲座。2013年12月,来自英国的世界顶级巡演剧团“英国TNT剧团”,在听闻俞敏洪接手创办大学后,主动到耿丹学院,为师生表演纯英文版的莎士比亚剧作《麦克白》。
俞敏洪接手之后,迅速讨论一个“企业家贫困生资助计划”,整个方案已基本制定完成,将在2014年9月的新生中实行。该计划的核心是,每年选拨学优家贫80名新生,俞敏洪为其找到一一对接的企业家,由企业家捐助学费,并保持每月一次的交流谈话。
至于哪些企业家会参与这个计划,俞敏洪并没有明确的说,只是表示,会尽最大努力找更多的企业家来参与,他自己也会对接4到5名学生。
俞敏洪表示,正准备成立耿丹学院教育基金会,为耿丹学院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他坦言,创办新东方时并无任何使命感,不过是为了赚一笔钱,然后去美国留学。人到中年,他更是知道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学院未来定位明确 办学为实现自己理想
交谈中,问及俞敏洪将以哪所美国的大学为目标。他坦言:“没有目标,因为想追美国想都别想,我这辈子可能都看不到。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如果能把耿丹学院做成中国私立大学的第一名或者前五名,我觉得就很好了。”
俞敏洪给耿丹学院的定位是出色的私立大学。他所理解的出色是指:为社会贡献力量;学科都奠定基础;毕业生可以找到好工作,甚至走上优秀的领导岗位;教授的科研成果、思想著作被广泛地阅读。
开局不错,并不意味着没有困难。对此,俞敏洪并不惧怕:“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私立大学,你要开辟出一个真正的领域出来,会有很多艰难困苦。恰恰这种艰难困苦吸引了我,我习惯于面对并征服艰难,从而产生成就感。”
走在校园里,俞敏洪始终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对此,他的“合伙人”徐小平说:“两个数字可以看出耿丹学院的前途,在老俞去演讲前,只有20%的学生去阅览室,现在在图书馆都找不到位子了;过去英语课只有20%的人上,但新东方老师去了后,教室里坐满了人。”
谈及耿丹学院与新东方的未来,俞敏洪风趣的说:“希望未来可以融合,比如校名可以叫耿丹新东方大学或者新东方耿丹大学。”
而与记者交谈中,俞敏洪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创办中国最好的民办大学”的目标。办学目的是外界追问最多的问题,但在俞敏洪的心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实现点儿自己的理想,仅此而已。”
俞敏洪:农村孩子上不了最好高中 怎么上重点大学
北京大学一场有关教育和交流的演讲,为米歇尔新增不少青少年粉丝。不过,这位美国第一夫人可能并未意识到,“出国留学”这个在她演讲中反复出现,并被她称作“能够改变人生”的受教育方式,对于听她演讲的学生受众,尤其是电视机前的亿万中小学生而言,并非唾手可得。在中国,真正“改变”他们的,还是要寄望于上一所好大学。
正如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有关上大学及其背后的教育公平问题,才是教育部长被围追堵截时遭遇最多的问题。其间,不少来自地方教育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教育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也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并不多,而是将更多的笔墨落在教育公平上,比如那句“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就被媒体反复解读为,农家子弟有望真正得到一棵“改变人生”的救命稻草。
当美国第一夫人在她富有外交高度、且不乏政治意味的演讲中关心留学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关心的。
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比例真的增加了吗
“10%?”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说自己“不相信”这个数字,至少对10%的成分表示“怀疑”。
在临近两会结束的一次全国政协教育界别小组会议上,俞敏洪当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等政协委员的面讲起一段“亲身经历”。
按照俞敏洪的说法,他的企业每年都会资助数十位北京大学“贫困”大学生,但就在去年,当和这些学生“说上那么一两句”后,这位出身农村平民家庭的企业家很快发现,“这些贫困学生大部分其实不怎么贫困”,用他的话说,除个别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的经历都是惊人的相似--从初中开始就在省重点学校读书,一直到高中毕业。“这哪里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学生?”他说。
2012年以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每年在高校招生计划总增量中安排1万名定向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到201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万名,如此就有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比例提高了8.5个百分点”,而对于今年的任务,则定在了“再增长10%”。
就是这个数字让俞敏洪心生疑惑。
他曾到过一些落后地区。在一个闭塞的县城,他到了当地“最顶级”的一所中学后发现,学生一半以上都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子弟,剩下一多半就是当地有钱人家的孩子,鲜见真正的农村孩子。
“上不了当地最好的高中,他们怎么上重点大学?”俞敏洪说。其结果,这8.5%或10%的新增名额就是被贫困地区的“政府子弟”或“有钱人家的孩子”占了。
接着,他讲出了自己眼中的升学逻辑。
“出国读书的孩子,政府领导子女占了一大半。不出国的,北大、清华、人大都被(干部子弟)占了。他们难道是作弊的吗?一点都没作弊。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了最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不可能考不上名牌大学。”俞敏洪说。
“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决定性作用。即便是在出口处加8.5%或是10%的重点大学的招生计划,似乎也难“填平”起点处教育投入不均的鸿沟。
让更多贫困地区孩子上重点大学,更要让他们上“重点”中小学
在舟山县的一个山顶上,坐落着一所小学,从山下到山上,开车不过半小时路程,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山上是农村,山下是城市,老师们都不愿意“上山”、“进村”,怎么办?俞敏洪说其实很简单,还是要靠价格杠杆来起作用,“只要山上的老师工资比山下老师工资一年多上3000块钱,那些老师就全部待在山上不下来了”。
“不过这3000块钱得由政府出。”俞敏洪说。
3月24日,教育部针对“农村穷孩子上名校人数要增一成”的目标对外公布了三项举措,包括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以及实施地方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这三者不过是在教育公平出口处的三只“火把”,让人看着闪光却未必真的温暖,而基础教育问题“治本”的火焰并未点燃。
令人欣慰的是,在此前的全国两会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强调“10%”这个数字的同时,还提到了另一句话,即“要加大农村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改造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