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来美留学人数越来越多,想申请进入美国名校的难度也相应提高。面对这一形势,不少人开始思考通过二度留学及曲线留学来实现登陆美名校。
来美留学热持续 美名校竞争激烈
据新西兰《中文先驱报》报道,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最新公布的2013年门户开放报告,在美国的国际学生总数比前一年增长了7%,总数达到819644人,中国学生以235000人高居榜首,年增率达21%,其中增幅最大者为就读大学本科的部分,高达26%。这一年中美国增加了55000名国际学生,中国足足贡献了41000位。
不过随着申请来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不断增多,业界预测,2014年美国大学申请竞争将加剧。
北京尚友留学集团称:“中国学生申请美国的高校,喜欢扎堆排名靠前的名校、综合性大学、热门专业,对小型文理学院和区域大学不感兴趣。美国大学2014年秋季录取,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都会创下中国学生录取率新低。”
家长学子考虑二度留学与曲线留学
一边是屡创新低的美国名校申请率,一边是年增长高达21%的中国来美留学总人数。虽然低申请率无法阻挡中国学生对美国的热爱,但也着实让中国学生、家长再一次对美国留学申请有了更进一步客观理性思考。
中新网近日刊登了一篇稿子,文章引述了一位新西兰华人移民的例子。文章主人公称其移民来新西兰,实质上,我们和孩子都有“留学新西兰”的意味。虽然是好山好水令人着迷,但人口少、市场小,加上高度环保政策之下的设限,孩子未来就业和发展的局限性变成了隐忧。到了中学阶段,有些父母开始认真思考让孩子去美国、英国留学,尤其是去了美国,将来留在那里发展的可能性非常大,这等于是二度留学、再一次地移民。
这些年,不少中国人走出国门,其中尤以到澳洲、加拿大、英国留学为甚。然而随着海归就业市场竞争的加大,不少人很难实现其当初出国时的预期收益。因而很多在外留学生慢慢开始盯上教育发达的美国市场,竞相又去申请美国名校留学资格,为的是通过回炉再造实现未来在职场竞争上的提升。上述这种模式被媒体称之为曲线留学。
要想曲线留学,“中介国”的选择可是有讲究,但这要看最终的目的国。可以作为“跳板”的国家中,最理想的是加拿大,而通过加拿大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学习。申请美国本科学校,需要SAT成绩,而加拿大本科学校不需要这一考试,甚至可以省去高考成绩的要求,申请人只需提供高中3年的成绩就可以申请。美国签证需要申请人前去领事馆面签,拒签时有发生。而加拿大只需将材料送去领事馆批准,省去了面试的环节。
中国式留学面面观:如何改变盲目跟风等现状
据国家教育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自2008年起,我国留学人数呈现持续攀升态势,2013年,中国有41.39万学子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人数达到历史最大规模。留学热潮持续升温的同时,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中学生逐渐成为留学主力军。
国内留学面面观:
由于名校的录取要求不断提高,申请难度增加,近年来中国学生入读名校的几率普遍下降,引发了学生和家长对出国留学的现状担忧。
现状一:盲目跟风出国
当留学成为一种风潮,很多学生和家长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家庭的不同状况,将留学作为一种成功捷径,跟风选择留学国家和专业,盲目出国。事实上,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都各有侧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家庭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留学方向和专业选择。
在留学大军面前,是在国内升学,还是留学海外?当中学生站在人生道路的分岔口上,如何做到不盲从、不跟风,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出国道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轨迹有着重大影响。
现状二:低龄趋势明显
作为留学主力军的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塑造期,分辨是非的能力相对缺乏。这也意味着,家长在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就读世界名校、提早将孩子送出国门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第一,需要孩子具有良好的自理能力;第二,要具备在不同语境下的课业学习能力;第三,需要拥有面对各种诱惑的良好自制能力。
当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相互碰撞时,中学生该如何及时调整自我、正确应对冲突,成为了他们能否适应海外生活,学有所成的求胜之道。
现状三:机构鱼龙混杂
需求决定市场,不断膨胀的留学热潮,催生了留学中介市场的繁荣。许多机构为了博取学生和家长的眼球,将课程过度包装,质量参差不齐,让学生和家长眼花缭乱。甚至有些留学中介顾问为了多签约、增加销售额,用不实的信息来忽悠消费者;有些留学中介机构为了提高申请学校的通过率,给学生的申请材料作假,最终给学生的考试和留学生涯带来风险。
学生和家长在进行语言培训和办理出国留学手续时,如何擦亮眼睛、选择合适的课程和正规的机构,是保证学生考试成绩和出国通过率的明智和必然之选。
解决措施:
措施一:正确定位,理性选择留学方向
理性选择留学方向的首要前提就是学生能够正确定位。不同的国家、学校和专业不仅对学生的自身特点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对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也是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选择学校之时,学生要结合家庭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与自身的职业发展规划相匹配,才能筛选出最合适的学校。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对自身状况特别了解,还要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角度,对整个留学市场进行审视,分析学校、专业与自身的匹配程度。此时,获得一个专业的具有国际视野和丰富经验的语言顾问和留学顾问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顾问,他们会结合语言考试的特点和方向,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有效减少学生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优的考试结果。与此同时,留学顾问会根据学生家庭和个人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量身打造理性的留学申请方案,提高院校的申请通过率。
措施二:开拓视野,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低龄化留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走出国门的中国学子的年龄越来越小,这些学生不仅要面临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课业压力,还要在三观的形成塑造期,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和教育体系。如何提升适应能力,增强独立的生活和自理能力就成了中学生出国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不适应的最终原因是不熟悉,因此,在出国前就开始开阔视野,提前了解国外情况,是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目前,留学和语言培训市场上有许多针对不同目标的游学和预科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可以让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之下,走出国门,近距离接触国外院校,在熟悉不同地域风土人情之外,还能近距离接触国外名校,为出国做好充分准备。当然,新东方也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游学预科项目时,一定要确定机构资质和项目方向,谨慎小心和有的放矢是成功跨出国门的必要前提。
措施三:取长补短,借鉴他人成功经验
想要在国外学习中如鱼得水,培养良好的学习和思考能力,就需要学生跳出思维怪圈,主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取长补短的同时,帮助自己迅速融入当地生活和社会交际圈。这个交流不仅局限于出国之后,在国内也同样适用。
顺利进入国外院校,要经过两大关卡,第一是语言考试,第二就是递交申请和校方面试。成功的经验总是可以复制的,作为中国学生,能够和与自己有着相似背景的高分考生和名校offer获得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备考和申校的技巧和经验,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措施四:看准机构,巧选培训留学课程
在选择培训课程和留学机构时,面对众多的选择对象,学生和家长务必擦亮双眼,挑选出合适且权威的课程和机构。对于机构而言,要认清中介机构资质情况,尽量选择经过资格认定、信誉良好的正规留学机构。对于课程,则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进度和能力定位。
目前市面上的语言培训课程一般分为基础、强化和冲分三个阶段,根据相关统计显示,报读人数最多的是强化段课程。强化段课程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作为支撑。从提分到考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速度可以加快,但阶段不能跨越。因此,学生和家长在选择课程时,需根据自身的学习程度,找准定位,报读适合自己的班级,优化组合之后,才能取得理想的分数。
留学生家长海外送礼“高大上” 中国潜规则在“出口”
近些年,随着中国赴海外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送礼之风”也开始在国外蔓延。最近有报道称,英国私校的很多老师都从学生家长那里收到昂贵的礼物,名牌手袋、钻石项链还有免费使用私家飞机都在礼物之列。不过,中国国内潜规则在境外仿佛是行不通的。
中国留学生家长带动送礼风
英国Tatlar杂志最近一期报道称,在一家位于伦敦西部的私校,有人看到校长办公室门前推满了很多盒的普拉达(Prada)和香奈尔(Chanel)礼品。
一名没有透露姓名的私立小学校长表示,这些家长的送礼行为已经接近行贿的做法。有学生家长给一名老师自己度假别墅的钥匙,而另外一名老师则受邀使用学生家的私人飞机。
《好学校指南》的沃利斯表示,这些礼物通常都是来自俄罗斯、中国和中东国家的一些家长的善意之举,他们和传统的英国家庭的做法有些不同。不过有一些学校为了避免倾向问题而为家长增收的礼物设定了上限。
Tatlar杂志的编辑瑞阿顿指出,送给老师一个离别卡,或者小礼物是学生成长历程的一部分,但是很多家长和学校表示送礼的风气已经越来越严重。大多数学校感到担忧,呼吁家长和学校都要标明态度。
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英行贿教授获刑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英国巴斯大学攻读管理学硕士学位的26岁中国留学生李洋(音译)学位论文没有及格,教授为他提供了三种选择,但无论他怎么选,都无法如期毕业,必须再读一年。为此,李洋做出“第四种选择”,向教授行贿5000英镑,并称“我是个商人”。
布里斯托法院庭审显示,这个年轻人在见到两位导师后还表示:“如果你们让我及格并且毕业,你们就可以拿走桌上的钱。我保证再也不会来烦你们。”这一招没有起效,教授不肯答应修改他的学位论文成绩,还要求他马上离开。
在这个留学生起身拿外套的时候,一把仿真手枪从他的外套口袋里掉了出来。这名留学生因试图贿赂教授获取学位,被判入狱12个月。同时,又因携带仿真枪械,被判6个月监禁。
在美国,给老师送礼不容易
《中国青年报》曾经刊登文章描述了一位小留学生父亲眼里的美国私立学校。文章称,儿子初到美国很不适应,尤其是学校地处高原地区,他有些高原反应。父亲计划给他转学,朋友推荐了西雅图的一所私立中学。春节的美国之行也包括去西雅图实地考察这所学校。我们准备了一些礼物。考虑到美国人的习惯,准备的礼物都不贵重。
在西雅图的学校,国际关系联络员Jack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这位父亲出于感激,决定送他一个苹果的Ipod,不过200美元左右。他当即表示太贵重了,不能收,说可以捐献给他们的学校图书馆。
但是第二天,这位父亲却收到了学校退回来的礼物,还有国际部主任Williams的一封信函。信上说:出于尊重你们家人的想法,我指示Jack收下你们的礼物,并捐赠给学校图书馆。但是我错了,我们学校的政策是任何机构或教员都不得接受来自申请人家庭的礼物。制定这个政策是为了避免一个申请人不够格而被接受。你的儿子被接受也仅仅是凭借他自己的能力。我们希望尽量减少迹象让他感觉自己被接受是一个礼物帮助了他。
在美国,给老师送礼被拒绝似乎不是偶然发生的,在孩子的学校父子俩又经历了类似的遭遇。他们想请儿子的老师吃饭,但所有的老师都以要回家为由婉拒了邀请。
中国国内潜规则境外行不通
在中国,送礼已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不良风气,学校也不例外。每到教师节,学生家长都会以各种方式给孩子的老师送礼。在大部分家长看来,为了孩子不吃亏,少不了必要的“人情世故”。
在《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中,对于“现在很多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原因”,调查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想让老师多照顾一下自己的孩子”,65.0%的人选择此项;“送礼成风,担心孩子受委屈”排在第二,有57.7%的人选择;17.7%的人表示是“对老师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还有8.9%的人选择“不送礼不足以表达谢意”。
然而大部分老师们在收礼与不收之间,也有各自的为难和坚持。家长和老师都似乎有种“人在江湖,不得不送,不得不收”的无奈。
在“医生红包”“办事送礼”等社会风气盛行的情况下,“老师红包”现象的出现不可避免。教师节送礼现象需要综合治理,当务之急是重塑师德、重塑社会正常风气。打破无奈的“潜规则”,莫让金钱玷污了师生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