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不大。虽然贵为中国大陆沿海第一大岛,但若作为单一实体,3.6万平公里的土地和2300万的人口,在地区和世界都位在中下游水平。台湾处处喜欢与韩国比,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的确在经济总量和各项具体经济指标上都压过韩国一头。但近十几年来,台湾却被韩国超得没脾气。出现这样的逆转,除了各种具体的经济与政治因素外,双方基本实力的差距才是最根本的原因。韩国面积是台湾的近三倍,而在人口方面,2012年台湾与韩国都举行了“总统大选”,但韩国的合格选民人数却是台湾的2.3倍。
台湾很小。不仅是地狭人少,更是台湾人的心态“小”。台湾社会普遍存在一种“小国寡民”的心态,认为只要把自身搞好,只要自己“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就能与相邻地区“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这种“小”的心态首先导致的就是眼界窄、格局小。政治人物的特性往往源于社会的“基因”,正如岛内学者郭正亮所言,有什么样的选民,就有什么样的候选人,也就有什么样的政治人物。台湾的对外交际和网络环境远比大陆开放和便利,但比起大陆人“翻墙”也要了解外部讯息的的热切,大部分台湾人尤其是年轻人,却对台湾或自身以外的信息毫无兴趣,即使轻敲鼠标就能得来一箩筐。
笔者曾亲耳听到台湾学者对大陆网民在一个美国大选的帖子下跟帖过万的惊叹,因为这种帖子在台湾评论上百也许都有困难。在反服贸学运中,包括学者和学生在内的参与者都将台湾的未来挂在嘴边,甚至不惜以占领立法院的方式守护台湾的未来。但基本上都只有激情的反对,而无理性的建言。实际为台湾未来考虑者寥寥, 即便是服贸应当退回,但在退回后应以何替代,在整整20余天的学运中无人言及。
李登辉政府当年在力阻台商赴大陆投资时,尚能提出“南向政策”作为替代,但学运却只有破坏而无建设。在“太阳花学运”即将退潮前,学运团体还一度想暗渡“两国论”,更是对目前台湾外部生存环境与条件评估的严重不足。
小国寡民的心态讲好了是独善其身、讲求实际。但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也可以是只顾自己,甚至是自私自利。鲁迅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乃是压迫者的格言”,而现在却愈来愈像是整个台湾社会的集体格言。不关心他人,不关心公共事务,缺乏社会责任感似乎正成为台湾社会特别是台湾年轻人的 “潮流与时尚”。“关我什么事”或者“关台湾什么事”的论调,正在成为台湾人的口头禅而充斥岛内网络、媒体和生活之中。
这次的反服贸学运,许多“敢怒不敢言”的岛内政治人物评价学运的开场白,也是先恭维学生们一句“本以为年轻人不关心国家大事,原来……”。社会责任感的长期缺乏,还会进一步衍生只知权利,不知义务的畸形心态。凡事只讲享受,不讲付出,这也是“民粹”政治在台湾泛滥的重要原因。
今日的台湾社会,在民主大旗的掩映下,生活中任何的不顺遂,即便是与政府八竿子打不到,也要千方百计地与政府扯上关系,“命苦也要怨政府”。当问题出现时,当事者首先想到的不是反思个人的努力与付出,而是抱怨社会与政府;如果他采取行动,也不大可能是自己加倍努力,而更可能是直接向民代陈情或诉诸街头运动。在这次的反服贸学运中,学生们也表现出社会责任感不足和缺乏义务意识的倾向。权利理所当然是我们的,而义务又理所当然是别人的。
在学生眼里,似乎大陆对台湾的任何让利都是天经地义的,对台湾哪怕有一丝一毫的不利都是无法容忍的。就这一点而言,反服贸学运的确具有高度的理想性,因为学生们要求的那份只写着权利而没有义务的协议,恐怕永远都只能是“理想”。
当冷漠旁观,只顾自己成为整个社会共有的性格时,这个社会对外就极易趋向保守和封闭。小国寡民的理想状态正是与“邻国相望”而“老死不相往来”。这次学运就是台湾社会的保守封闭心态的大爆发。服贸简单的说就是开放两岸服务业市场,但这也是学生最不乐见的。对此一般咸认是台湾近年的自信心下降让学生们害怕开放带来的竞争。在学运爆发之初,就不断有岛内舆论指学生敢反服贸却不敢竞争。但笔者认为这其中也有小国寡民心态的作用,对于普遍不具长远目光的学生而言,很难预测到未来可能的竞争。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并非是害怕竞争,毕竟不知道也就没有害怕。他们压根就是反感别人搀和进来,不愿和外人搅在一起。
对他们来说,最骇人听闻的耸动不是未来的竞争,而是大批大陆人可能顺势进入台湾。有台湾舆论一直拿台湾去年与新西兰和新加坡两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作为台湾并非自我封闭的证据。但这两国都是经济发达国家,根本不存在民众大量涌入台湾的可能性。假设两国民众在协定签署后会大批进入台湾工作定居,扰了台湾人的清梦,试问还有几个台湾人会拿这两个协定做证据?
小国寡民心态的形成,除了狭小隔绝海岛的山川地理的塑造,也是由傲慢心理造成的。小国寡民的前提是民众在小国寡民状态中的自我满足,如老子所说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而这种自我满足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傲慢。我自身已是最好,你的“好”或“坏”都影响不了我的“好”,所以我的一切都不需要你的参与。台湾对大陆的傲慢心态尤其明显。近些年,无论大陆与台湾发展什么关系,总有台湾人会认为大陆是“不怀好意”、是进行“统战”。而这种心态本身即已预设了这样的立场,即台湾是比大陆好的,大陆贪图的是台湾更好的东西。笔者在与台湾友人的生活经历中,也多次碰到这样的场景。
有一次一个台湾同学拿着一个猕猴桃问我是否知道这种水果,当我说出是猕猴桃时,台湾同学又惊又乍,连问大陆难道也有猕猴桃。在我告诉他大陆是世界猕猴桃的主产区,且比台湾猕猴桃种类更多之后,他竟一脸的不信服,花了三四天的时间寻找证明台湾猕猴桃比大陆猕猴桃更好的书籍资料。还有笔者常去的大陆理发店的一位理发师,在得知我从事台湾研究专业后,向我说起了他的一位台湾女顾客。这位台湾女顾客每次理发都要将大陆的美发产品,乃至理发店的服务与台湾的比较一番,再数落大陆一番。
中国大陆崛起式的飞跃世人有目共睹,何以台湾人仍以傲慢之姿示于大陆?部分原因就在于傲慢本身。傲慢就是成见,傲慢就是预设立场,傲慢就是先贴标签。如大陆学者刘瑜所言,标签盛行的地方,理性则易于枯萎。傲慢阻碍了台湾人对大陆进行理性的认识,让台湾人认识不到大陆的变化,或者即便观察到大陆的变化也不愿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