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Amita Sehgal 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使新生果蝇缺乏睡眠会大大降低它们繁衍后代的能力。这项研究首次在动物模型中,展示了幼年睡眠不足与成年后行为的关联。
研究人员选择年幼果蝇进行研究,对它们进行睡眠干扰。Sehgal 表示:“与成年果蝇相比,年幼果蝇睡得更多,而且这一现象在动物界并不罕见。例如,人类婴儿、新生大鼠和新生果蝇都睡得很多。”
论文第一作者 Matthew Kayser 一直致力于解析睡眠缺乏与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关系。果蝇很容易进行遗传学操作,是一种经典的动物模型。研究人员希望通过果蝇研究回答两个问题:为何年幼的动物睡得多?以及,改变这一睡眠模式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果蝇大脑中的扇形体(dFSB)是促进睡眠的特殊区域,在与该区域有关的神经回路中,年幼果蝇生成的多巴胺非常少,多巴胺是一种促觉醒的神经递质。研究人员通过遗传学改造的果蝇向人们展示,过早活化这些回路,会对 dFSB 产生很强的抑制,减少果蝇的睡眠。
这一发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Sehgal 解释道:“年幼果蝇生产的多巴胺少,以此保持dFSB的活性和高水平的睡眠。这些动物不仅比成年后睡得多,而且还更难被唤醒。”
研究人员还发现,增加多巴胺的量会导致年幼果蝇失眠,并影响果蝇成熟后的求偶和交配能力。因此他们推测,失眠可能影响了年幼果蝇求偶回路的发育。
为了测试这一理论,研究人员针对一组与求偶有关的神经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在缺乏睡眠的果蝇中,大脑区域VA1v中的求偶相关神经元比正常果蝇小。这说明睡眠缺乏的确可能改变果蝇的求偶行为。
Sehgal 表示,干扰睡眠会改变果蝇行为,这并不是一个新鲜事。在此之前,人们就曾干涉过果蝇的睡眠模式。但这项新研究揭示了受到失眠影响的特定神经网络。“我们发现的回路在年幼果蝇中活性较低。如果激活这个回路,就会破坏求偶相关回路的发育,并最终影响果蝇的求偶能力。这项研究首次展示了幼年睡眠情况与成年后行为的关联。”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幼儿善于理解陌生口音
当儿童满两岁时,他们便非常善于理解带口音的话语,尽管他们此前可能从未听说过这种口音。
研究人员表示,更惊人的是,即便15个月大的幼儿很难理解他们从未听说过的口音,但在聆听讲话者很短一段时间的说话后,他们就可以快速理解这种带口音的话。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系副教授Elizabeth K.Johnson表示:“15个月大的宝宝通常还不太会说话,但他们能够学会理解以他们完全不熟知的口音所做的表述。这表明,婴儿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出人意料的复杂。”
研究人员想要研究儿童在学习母语的初期是否能够理解用不同口音表述的母语,以及如何理解。例如,北美地区的英语与澳大利亚的英语听上去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甚至在北美范围内,由于生长地不同,人们的发音也有所差异。
这是首个表明这样年幼的婴儿能够快速适应外地人说话方式的研究。研究的结果以近期发表在《实验心理学综述》及《语言学习与发展》杂志中的两项研究为基础。研究的结果表明了儿童就语言理解方面采取了巨大的发育性措施。
多伦多大学的前研究生、法国科学认知能力学及心理语言学实验室的现任博士后研究员Marieke van Heugten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了多年语言经验的成年人通常能够更好地理解陌生口音。这些研究表明,仍处于母语认知阶段的婴儿在很早的时候便拥有类似的能力。”
母亲缺乏维生素D与孩子蛀牙风险有关
在加拿大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女性孕期体内维生素D水平低,与她们孩子的蛀牙风险高有关。
此前有研究显示,母亲缺乏维生素D能导致她们的孩子出现牙釉质缺陷,当婴儿还在母亲子宫内时,牙齿已经开始发育,这些缺陷能增加蛀牙风险。
母亲孕期的低维生素D水平是否将转换成孩子较高的蛀牙风险呢?来自温尼伯市曼尼托巴大学牙科学院的Robert J. Schroth博士及其团队对此感到好奇。
在孕期的第二阶段及第三阶段早期,研究人员对207名孕妇的维生素D水平进行了检测。之后,在她们的宝宝平均16个月大时,研究人员检测了孩子们的牙齿情况。准妈妈志愿者们来自一个较为贫困的城市地区。
女性的维生素D水平大多处于正常范围,但是约1/3的女性维生素D水平过低。
基于研究人员采纳的蛀牙定义,23%-36%的孩子患有蛀牙。
发表在《儿科学》杂志上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孩子没有蛀牙的女性相比,此后孩子患有蛀牙的女性,产前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前者。
事实上,母亲们的低维生素D水平与她们孩子中较高的蛀牙数量有直接联系。
除了母亲们的低维生素D水平外,牙釉质缺陷也与儿童蛀牙有关。
研究人员认为,改善牙齿形成期间及童年早期的营养状况,或有助降低蛀牙风险。研究人员表示:“预防努力应始于孕期,加强孕期营养,改善饮食或补充维生素D。”
但是服用维生素D是否真的是解决之道仍存在争议。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阳光营养健康研究中心”的William B. Grant是补充维生素D的长期支持者。
但是来自华盛顿大学牙医学院的Philippe P. Hujoel博士不同意“所有孕期女性需要补充维生素D”这一观点。
首席作者Schroth尚未对评论做出回应。
研究称母乳喂养让宝宝长期远离心脏病
如今,很难找到对母乳喂养这一问题没有看法的人。事实上,尽管没有人有权告诉一名女性她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做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但是在新妈妈们决定是否母乳喂养宝宝前了解所有事实也同样重要。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最新科学研究显示,母乳喂养或能够保护你的孩子远离慢性炎症,慢性炎症能够导致成年心脏病和代谢问题。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血液C-反应蛋白(CRPs)水平高是炎症的一个重要生物标记。这些C-反应蛋白亦能够预测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风险增加。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着手探究是什么发展因素造成较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进而加剧炎症。研究人员利用来自“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的数据,调查了近7,000名年龄在24至32岁之间的年轻成年人的CRPs水平。这些数字之后被与个人的出生体重以及母乳喂养时间联系到一起。
研究结果发现,较低的出生体重和较短的母乳喂养时间预示着年轻成人较高的C-反应蛋白水平。出生体重每增加1磅,年轻成人的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5%。同样,与出生时完全没有接受母乳喂养的人相比,出生时母乳喂养时间为2-12个月的年轻成人C-反应蛋白水平低20%-30%。该研究首席研究员Thomas McDade表示:“有关母乳喂养和出生体重的这些发现极富启发。许多成人疾病的发生率完全反应低出生体重和母乳喂养少时间短的比率。”
尽管这项研究的数据明显建议新妈妈们进行母乳喂养,但需要指出的是,可能存在不公正的、影响结果的因素。
母乳喂养的孩子更易长蛀牙
领导该研究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本杰明·查菲和同事,对巴西阿雷格里港市458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进行调查,在这些孩子中,多数已经达到了可以吃固体辅食的年龄。然后在孩子们6个月、12个月和38个月大的时候为他们做了检查。
6个月的时候,研究小组调查了婴儿在前一天喝了多少瓶母乳,以及是否喝过其他液体。在12个月的时候,父母要报告是否给孩喂了特定的29种食物,包括水果、蔬菜、豆类、动物内脏、糖果、巧克力牛奶、饼干、蜂蜜、软饮料或甜饼干等。之后,两个训练有素的牙医分别检查了所有的婴儿。
结果发现,母乳喂养6个月-2年的孩子40%长有蛀牙,而母乳喂养超过2年,这个比例即增加到48%。
查菲博士说道:“我们的研究并没有表明,母乳会导致龋齿。”据他推测,母乳和现代食品中的超高含量的糖一起,导致了那些吃母乳时间过长的孩子患上了龋齿。目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具体原因,但这项发现也符合目前的牙科指导方针,后者建议宝宝萌牙后须避免按需哺乳。
罗切斯特大学口腔生物学中心教授威廉·鲍恩说,母乳有两种可能会导致龋齿发生。一是人奶本身,有一小部分能力会促进蛀牙。二是母乳的物理方面,甚至是人工喂养,都有可能导致问题发生。当婴儿吮吸母亲乳房或奶瓶的时候,宝宝的牙齿就封锁了嘴里的唾液。这道物理屏障防止唾液分解细菌,增加长蛀牙的机会。
很多家长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让婴儿整晚含着母亲的乳头睡觉,这意味着孩子口里的唾液循环很少,加大了蛀牙危险。“尽管被调查对象都来自贫困地区,但坏习惯却不分贫富。”鲍恩补充道。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宝宝6个月以前,应做到纯母乳喂养,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辅食。根据国家慢性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中心的数据,去年美国大约16%的婴儿在6个月后仍然是纯母乳喂养。
不过,好消息是清洁婴儿的牙齿很容易。在宝宝长第一颗牙齿前,用一块蘸湿了的纱布轻轻一擦就能有效清洁婴儿口腔。当然,把多余的食物从嘴巴里掏出来是最重要的。另外,和儿科医生探讨下,宝宝断奶的最佳时机。
Tips:母乳喂养要科学,保护好宝宝的乳牙,同时注意口腔清洁,才能让宝宝牙齿健康漂亮。口腔医生建议,母乳喂养每天6~10次,每次不宜超过10分钟。
母乳喂养好处多 但这10种情况不宜母乳
母乳是宝宝最佳的天然食品,最适合宝宝的需要。但是一些特殊情况不宜进行母乳喂养。
主要是患有特殊疾病的宝宝。比较典型的是半乳糖血症和枫糖尿病。
1.乳糖血症
半乳糖血症为血半乳糖增高的中毒性临床代谢综合征。半乳糖代谢中有3种相关酶中的任何一种酶先天性缺陷均可致半乳糖血症。患有这种疾病的宝宝一旦进食含有乳糖的母乳、牛乳后,就会会引起半乳糖代谢异常,致使1-磷酸半乳糖及半乳糖蓄积,从而引起其神经系统统疾病,导致智力受损。同时,有的宝宝还伴有白内障,肝、肾功能损害等。
在临床,急性半乳糖血症,宝宝会出现拒乳、呕吐、恶心、腹泻、体重不增加、肝大、黄疸、腹胀、低血糖、蛋白尿等症状;轻型的多无急性症状,但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发音障碍、白内障、智力障碍及肝硬化等。
如果被明确诊断者,要立即停止母乳及奶制品喂养,以特殊的不含乳糖的代乳品喂养。
2.有枫糖尿病
枫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支链氨基酸代谢障碍的疾病,分为经典型、间歇型、中间型、硫胺素反应型和E3缺乏型,其中以经典型最多见,占75%,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受损,如肌张力增加 惊厥、嗜睡和昏迷,同时有代谢性酸中毒健康搜索。多数患儿还伴有惊厥、低血糖,血和尿中分支氨基酸及相应酮酸增加,有特殊的尿味及汗味。
这样的宝宝也不适合母乳及普通奶粉喂养,要用低分支氨基酸的特制奶粉喂养。
3.患慢性病需长期用药的妈妈
比如癫痫病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肿瘤患者,他们如果用药,药物都可以渗入乳汁中。如果是母乳喂养,宝宝吃的奶就会含有药物了。
4.处于细菌或病毒急性感染期的妈妈
这样的妈妈也不适宜哺乳。一方面,致病细茵或病毒会进入妈妈的乳汁;另一方面,由于身处感染期,患者需要用药物控制,这些数药物也能够进入从乳汁。这些都会对宝宝造成不良的影响。
5.进行放射性碘治疗的妈妈
碘同样会进入乳汁,如果宝宝喝含有碘的乳汁,甲状腺的功能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要等到疗程结束后,再检验乳汁中放射性物质的水平,达致正常后再继续给宝宝喂奶。
6.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或农药的妈妈
有毒的化学物质或者农药都有可能通过乳汁使喝奶的婴儿中毒。哺乳期的妈妈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远离有害环境;如果必须接触有这些有害物质,那就不要进行母乳喂养。
7.患严重心脏病的妈妈
心功能衰竭的患者不宜母乳喂养,因为哺乳会使母亲的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从而使母亲生命受到威胁。
8.患严重肾脏疾病的妈妈
哺乳同样会加重脏器的负担和损害,从而对母亲的生命造成伤害。
9.患严重精神病及产后抑郁症患的妈妈
这样的妈妈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甚至威胁到宝宝的人身安全。
10. 处于传染病急性期的妈妈
如果妈妈处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时,哺乳将很有可能传染给宝宝,比如开放性结核病,各型肝炎的传染期,都不宜进行母乳喂养。
总之,妈妈们要仔细地衡量母乳喂养与母婴安康之间的利害关系,再确定用哪种哺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