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为只有美国人才能当队长。”一句话,如一块巨石,压在颜晓川的胸口。
仰望交错的“星光”
在颜晓川就读的美国加莫瑞利高中,跨学科智力竞赛“知识碗”备受学生青睐。11年级时从中国转校而来的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一个队长的位置。而被取代的那位白人同学,则甩下一句狠话,独自离开。
“他是在美国出生的,代表了主流,而我不是。”虽然深感困惑,但颜晓川还是尽力理解和接受由差异带来的挑战,并且积极投入到比赛之中。“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陷入回忆的颜晓川难掩兴奋,“我们队的3名成员分别来自亚洲、拉丁美洲和美国。这种多元的人员构成,反而成为了最大的优势,帮助我们战胜了很多只由美国学生或者亚洲学生组成的队伍。”
“我接受过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心算能力优于其他同学。有一道讲‘追及问题’的数学应用题,我最快得出了答案。”颜晓川向笔者描述道,“母语是西班牙语的拉美同学很擅长外国文学常识类的题目,而另一位美国同学则对英语文学了如指掌。”
比赛结束当晚,颜晓川抬眼望天,他感觉星空很美。“在美国的高中里,同学仿佛来自不同的‘星球’。不同的文化背景‘星光’交错,让我感受到了差异的力量。”颜晓川说。
多元认知的碰撞
2010年夏天,在凌晨两点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中,刚刚完成物理作业的颜晓川走出了物理楼的自习室。不经意地回头,他看到一片灯火。
“有些人真心热爱物理,付出全部感情和精力也不会厌倦。而我,仅仅是在完成作业。”灯下苦读的同学让颜晓川想到自己,“这样的大学四年对我来说会很辛苦,但是依然无法在竞争中胜出。”
“我想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受益于学校相对自由的选课制度,颜晓川选择离开物理专业,改学经济学。而此后在华尔街的一家投资银行的实习经历又让他重新考虑自己的学习道路。
实习期间,全球金融行业的监管法案发生了重大变化。亲身的经历给颜晓川带来了巨大震动,“只学经济学是不够的,我还要念法律,了解监管这个行业的体系以及政府环境。”
由于麻省理工学院没有法学院,颜晓川决定跨校注册,到哈佛大学法学院选课。“哈佛法学院只有研究生,没有本科。”但两校交叉注册办公室的老师告诉颜晓川,在她任期内并没这样的案例,也很难换算学分。此时,在哈佛大学法学院任教40余年的莫顿·霍维兹教授帮助颜晓川实现了愿望。“霍维兹教授告诉我,我是他所教过的第二位从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转来的学生。”
“跨学科的学习让我获得了只学经济学的同学所不具备的视野。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帮助我重新审视金融行业的前景,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颜晓川说。
探索专业的差异
“不敢上前线的记者不是好记者。”2013年4月,刚刚发生爆炸案的波士顿全城戒严,所有公共交通停业。而颜晓川却乘着Zipcar(美国网上出租车),奔赴花旗集团的传奇人物约翰·里德的办公室。
“我们聊了大约8个小时,后来录音整理出来有5万多字。”颜晓川对那次“采访历险”印象深刻。
“很多学生只关心就业前景,对于学科本身了解不多。”2007年,为了“填补国内学科介绍类图书出版的空白”,同样面临着专业选择的颜晓川在海外求学的同时,开始了自己的“记者”生涯,遍访数百位国内外一流大学中各学科的代表性学者。2013年底,《一位麻省理工学生的采访笔记——世界百余学界权威谈专业》(共四卷)出版。“我会在采访中总结出各种不同学科的独特性质。”颜晓川说。
大学期间在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众多学科的涉足帮助颜晓川有更多机会联系到理想的采访对象,也让他在驾驭访谈时游刃有余。“为了把握好提问的尺度,并且发掘出第一手有价值的信息,我在每次采访之前都会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材料。比如在采访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之前,我就提前读了他的著作,了解一些专有名词,以便使谈话流畅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