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改革都要打破利益集团
林毅夫说,利益集团存在就不能进行改革,这和历史事实不符合。任何改革都要打破利益集团。1979年改革时,让私营企业进入市场,当时国有企业是多大的利益集团,国务院里面代表重工业的就有8个部长,还有主管的副总理和政治局常委。当时的农村,公社社长的权力非常大。所以说,因为利益集团而改革不了,这不完全正确。每一步改革都要触动利益集团,以使改革不断前进,关键要令全社会受益。
拿污染问题来说,按照环境标准,企业成本会增加。但污染已经变成社会不能忍受的问题,公众不满意,因此中央治理污染的决心非常大。
林毅夫相信,只要了解清楚中国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是什么,政策与时俱进,中国会继续前进。
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持保留态度
最近有不少观点倡导“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林毅夫个人对此持保留态度。真正帮助一个国家发展的,是长期投资的、产业实体经济的资本。中国允许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外国资本并没有限制。目前限制的是两种:一种是中国企业到外国去借款,包括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第二种是外国短期流动资本进入中国投资。
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机构到外国借款,回到中国来最好的状况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长期投资,但由于经济有波动,一旦经济下滑,到还本付息的时候,可能会还不起,就会出现韩国1998年出现的危机。因为借的是外国资本,又不是人民币,还不起就会造成货币危机。这还是最好的状况,不好的状况是借了钱不是投资于实体经济,而在房地产、股票市场投机,造成房地产、股市泡沫,实体经济不仅没有发展,大量资金流入造成货币升值,还降低了实体经济的竞争力。接着就会大量资金流出,房地产、股市泡沫破灭,然后就是危机爆发,东亚金融危机时的泰国就是例子。所以,弊大于利。
允许外国短期资本进来,看不出有什么好处。外国短期资本进到中国,肯定是做投机,投资到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把泡沫经济搞大。大量资本进来,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竞争力下降。泡沫那么大,实体经济不好,那资本就要流出。这一流进流出,只见其弊,不见其利。
林毅夫说,西方金融理论模型中,国际资本的流动不分实体资本还是短期投资资本。所以千万不要被模型迷惑,要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是什么。
林毅夫给现代金融理论提出“警告”
林毅夫在回答关于中国金融改革的问题时说,金融是服务业,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结构必须与实体经济的结构相一致。金融改革,不只是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关键性,改变金融结构更重要。
经济发展有竞争力的前提是必须按照比较优势发展,各种要素价格取决于其相对稀缺性, 要由各种生产要素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资金的价格,当然是其中的一项,所以利率应该市场化。关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70%的的就业在小农户,以及城市里面微型、小型、中型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这些领域无论利息如何放开,都很难从股票市场融资,或从大银行融资,能够给它提供融资服务的是相对比较传统的地区性金融机构。
林毅夫提出一个重要的警告,西方金融教科书都是强调现代金融,如大银行、股票市场、风险投资,那是发达国家资本很密集,技术占最前沿,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必须自己研发,生产活动是资本密集,风险很大,要有这样的金融安排。中国并不是没有这种前沿产业,但在经济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相对大的还是资金需求相对少、技术和产品相对成熟的产业,满足它们的金融需求是决定金融体系效率的关键因素。
林毅夫结合了在世界银行的经历说,国际金融机构给非洲一个人口不到1000万、人均收入不到1000美元国家提供的金融改革建议是,发展大银行、股票市场和风险投资等现代金融,那样的金融安排是解决不了他们的金融问题。金融业是服务业,它的特性必须符合实体经济的特性。实体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金需求规模、风险特性是不一样的。要按照实体经济的特性和风险特性来设计金融结构,才能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搬用西方“真经”基本不成功
林毅夫最后讲到,从二战到现在从低收入变为高收入的经济体只有两个:韩国和中国台湾,到2020年中国大陆有可能成为第三个;从中等收入进入到高收入的只有13个,除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外,其它都是西欧周边的欧洲国家,真正实现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最后进入到高收入水平的发展中经济体,有个共同的特色。他们的主要政策在推行时,从主流理论来看都是错误的。按照主流理论来看是正确政策的,没有成功的。
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主流的发展理论主张进口替代发展现代化的大产业,日本和“亚洲四小龙”推行的则是出口导向从发展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小产业着手;上世纪8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当时的主流理论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就必须取消所有的政府干预和扭曲,不然没办法真正到市场经济。按照这种理论推行,普遍遭遇经济崩溃、停滞而且危机不断。当时认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最糟糕的是中国的“双轨制”经济,一方面保存原来的扭曲,一方面又允许市场准入。但是现在,真正维持稳定发展的中国、越南、柬埔寨等,都是推行这种看起来最“糟糕“的方式。
二战以后,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真正成功的只有少数几个,其它都是太相信了西方有一本“真经”,认为学来按照真经就可以发展。林毅夫说,并不是违背西方主流理论就成功,但是成功的国家没有一个完全按照西方主流理论。因为西方主流理论是根据西方国家的理想条件所提出的,在发达国家也常因为条件变化而不断被新的理论所扬弃。发展中国家一定有制度的落后性和扭曲性,但这些落后和扭曲都有背后的原因。那些理论在发达国家都不是真经,中国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了解自己的问题、机遇和挑战,在这种了解之上提出的政策建议,才能真正推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