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提出这样的说法,据媒体考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还在福建任职的习近平就已经有类似提法,并一以贯之,中共十八大后又多次提及。这样的理念对于执政党来说是必要的,但在腐败频发的今天,能在多大程度上震慑心有贪念之人,还是未定之数。因为这背后,是深厚的传统政治伦理。
中国人喜欢把“升官发财”作为一句吉利话来祝福别人,而许多人真的照做了。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做官看做求富贵的正道,读书人如果不以仕途为目标会被视为不务正业。在两千余年的历史进程中,“做官发财”这一观念已演化为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种思维定势,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甚至在普通大众间形成一种怪圈:对做官发财既痛恨又羡慕,痛恨发财的贪官,却又在羡慕中幻想有朝一日自家也能当官发财。
“发财致富”是人类本能的欲望之一。追求财富本身不是罪恶,也没有错。市场经济的前提就是从利己的动机出发,展开对财富的追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如果以权力去追求财富,所产生的寻租行为,不但会扭曲市场的健康运作,扭曲财富分配,更会毒化社会气氛,损害民众的利益,危害极大。
其危害在于,官员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直接开展权钱交易,比如买官卖官,花大钱买官者上任后必然谋求“回本”,搜刮民脂损害公共利益。还有一种就是官商结合,从中以权谋私,大发横财。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 与官府搞好关系与得到庇护是他们的生存之道。最近刘汉、刘迎霞等涉罪事件曝光,让人们的视线再次聚焦于畸形的政商关系。但有意思的是,长期以来中国销量排名靠前的企业家传记,绝对少不了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
中共十八大报告里面提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问题,说到底就是官员权力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哪些领域政府该管,哪些领域该退出,该管什么,都应该有明确的限制与制约,从而减少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利益瓜葛,减少官员利用权力寻租的机会。因为即便不贪污不受贿,也摆脱不了利用职务便利和个人影响力为家人或亲友的生意开路、实现权力变现的嫌疑。
在一个法制社会,当官与发财无必然联系。许多人当官后的收入反而低了。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施政实现个人的理念,能够引导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朝他希望的特定方向发展,成就感十足。虽然这些人大部分从政前都家底殷实,属于发财后做官,但政治本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孙中山语),不应跟金钱挂钩。现实中很多中国官员将其抛到脑后,是该好好反省了。
另一方面,理念固然重要,但要实现不能既当官又发财,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有刚性的制度约束。如实行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在美国,应申报财产公开的官员如果不公开或者造假,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尽管中国也有各种各样所谓的财产报告制度,但都是只向上反映,而不对民众公开。而且并没有规定如果申报不实,会受到怎样的惩罚。这就要从制度上、思想上、惩治上加以推进,动真格,切莫年年干打雷不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