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重回街頭,不是恐中,反中,和台獨假議題作崇!而是無法承受權力失落的恐懼感。蔡英文藉年青一代的反叛特性進行反服貿的非理性衝撞民主與法治而奪得民進黨主席之位,鋪墊2016競選中華民國總統之路。蘇貞昌就利用「核四議題」,穿梭於新北市,行政院,總統府間,釋放出不甘就此歸隱之心。蔡英文的青年軍於是又加入反核行列,臺灣街頭,重回失序的喧囂,社會深陷少數民眾『無紀律』狀態,這樣的民主和自由就是失去文明的『暴民社會』。
民進黨重回街頭,除派系權鬥外, 也因台獨基本教義派老病凋逝,和兩岸關係日益融和,流失不少選票。因而刻意在今年底七合一選舉前,助長「反中,台獨」爭議,使其成為選戰議題。其實這次的核四並非安全問題, 而是政治問題。反服貿亦是,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認為,在討論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時,應該以現實與經濟面為基礎,而不是只從政治方面看待。
民進黨認為馬政府未能妥善處理最近兩次的街頭抗爭,讓蔡英文和民進黨得利,從政治角度看,民進黨不重回街頭,對該黨「並不是一個嬴的議題。」在反服貿,核四議題的新聞熱潮大幅降溫後,馬政府將面對另一波衝擊。因為民進黨動不動就要包圍這裏包圍那裏,總是強迫對方要 "修正"。馬英九又能承受幾次的要挾呢?
表面看民進黨「反中,和台獨議題」,雖打擊馬政府應變的能力,赢得一時利多,但深一層思考,就民進黨和蔡英文而言,穩住基本盤外,喪失中產階級的支持。不同議題上街遊行抗議的民眾,重疊性甚高,民進黨高估了自己的動能,低估了多數民眾的理性選擇。馬英九認識到反體制的民眾為數不多,堅守公投法定門檻,封閉台獨公投之意圖,穩定住臺灣的民主幸福,為中華民國國祚的延續,作出極有價值的貢獻。中國國民黨在民進黨所引爆的政治炸彈中,只傷皮未傷骨,仍然不能小覷中國國民黨在沉默多數中的潛在力量。
民進黨原希望再度執政後以與時俱進的新面貌仿效中國國民黨運用「創造性的模糊」,尋求兩岸合作可能以及減少衝突的對話,希得美國協助和中國大陸默許拓展國際生存空間,都因反服貿和反核四時添加台獨口號和支持台獨者參與而破局。
美國認為民進黨若假為學運,其實走台獨路線,就觸碰了美國的紅線,讓美國的「棄台論」更顯得有理。至於學生霸占立法院、攻入行政院一事,美國各界沒有一個人支持。這是民主、法治的底線。在美國信譽欠佳的民進黨,於台美關係上又添一敗筆。中國大陸對民進黨所釋放出的善意,又將「歸零」。這些來自美國和中國大陸的壓力,將使蔡英文的執政之路遭遇相當大的困難。
民進黨已有執政經驗,應知曉像臺灣這樣的處境,需要對國外的趨勢和地緣政治十分警覺,才得以生存,尤其兩岸關係的發展。大陸現在對台灣的影響越來越大,給民進黨的機會將越來越小,國際環境和兩岸環境也將對民進黨越來越不利。可惜的是民進黨人深思不遠,只爭眼前小利,不知立久長大計,憤愾滿滿,和中國大陸無法維持穩定的均衡。遂令國家成長和競爭力的主要驅力淹沒於意識形態中。除縱容街頭暴力外,其實并沒有什麼值得令人信服的中心思想和內涵。 這種思考品質,只能打零分。如何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