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2届年会暨北美汉语语言学第26届年会开幕现场。(徐一凡摄)
“汉语全球化”圆桌会议讨论。(徐一凡摄)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徐一凡摄)
马里兰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邦妮·迪尔(Bonnie Thornton Dill)教授和马里兰大语言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科林·菲利普斯(Colin Phillips)教授在开幕式时都到场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来自北京语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科院、台湾清华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等高校、研究所的学者对于汉语全球化、语言与方言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此次会议的组织者是马里兰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部的主任周明朗教授。他告诉记者,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年会曾在每年在美洲、欧洲、亚洲等不地方举办,是研讨汉语和中国境内语言的主要国际学术会议。而北美汉语言学年会则一年一度轮流在北美各个大学举办,是北美最重要的汉语语言学会议。每逢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在北美举办年会时,则这两个年会一同举办,通过大会发言、小组发言及墙报三种形式,共同探讨有关汉语和中国境内其他语言的议题。上次两个年会“合二为一”是2010年,当时会议在哈佛大学举行。今年的会议共有来自11个国家、128所高校或研究机构的280多名学者参加。
北京语言大学党委书记李宇明教授在向记者谈起汉语向全球推广的问题时表示,对待汉语要有“大华语”的概念,不应当认为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与汉语为母语是一样的概念。但同时要树立“双语主义”的观念,注重“双言双语”的培养;第二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素质。
“汉语全球化”是本次会议的重点专题,是由会议组织者周明朗教授提出的。这个专题研讨会由30个专题发言、一个学生墙报展览、一个知名学者圆桌讨论会组成。周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汉语全球化”的高端学术讨论对汉语教学、推广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层次。一是类似“大华语”等概念的讨论让我们认识到海外人士学习汉语与以汉语作为母语有所不同,这是不奇怪的,这种认识是进行海外汉语教学的基础;二是从微观角度看,会议的许多讨论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比如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中容易遇到怎样的困难。这两个层次最后都会反馈到有关汉语全球化的教学、政策制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