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叶隽: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新的文化范式
作者:叶隽 | 2014/5/16 14:43:42 | 浏览:1276 | 评论:0

  对于全球化的急速进程而言,全球伦理的建构刻不容缓,但真正有这个意识的精英分子其实并不多见。而就全球伦理的建构而言,除了救急的呼吁提倡之外,放眼长远的制度性规划亦属必要,《世界伦理宣言》可谓是代表了这样一种诉求,所谓“身处这样一种如箭如弦的全球危局之中,人类需要的不仅仅是政治规划与行动。他们所亟需的,是各国民众、不同族群与伦理团体、不同宗教和平共处的美好前景,他们要为地球负起共同的责任。”如果仍能容得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话,我仍要说,即便是谈论相当抽象的伦理问题,仍需要回归到一种整体性思维中去,回归到文明结构内部,在经济器物与政治制度之上考量知识体系的问题。

  就此而言,郑永年的判断其实非常有道理:“缺少知识体系也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亚洲各国都是如此。近代社会科学是西方建立的。这并不是说,亚洲各国不能建立自己的社会科学,只是说在历史上没有能够建立社会科学。日本最有条件建立自己的社会科学。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其很多制度都是学习西方的。但很显然,日本各方面的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和西方的制度相差甚远。道理很简单,尽管所有这些制度形式学自西方,但运作则在日本自己的文化环境中。日本是假装称‘西方国家’的亚洲国家。”最后一句批得最是一针见血,不管是脱亚入欧也好,还是最近的回归亚洲也罢,日本精英的本土立场丧失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即便是漂白了皮肤、更变了立场,你的DNA基因 能变掉吗?这就仿佛是想易狼为犬,即便立意不错,但终究本性难移。其实,作为一个亚洲国家有何不好,作为一个东方国家有何羞愧?

■汉语学术语境是个足够自足的学术市场

  就整体文明态势来看,东方之重又崛起是必然的。季羡林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或许不够学术,但确实他看到了东西消长的某种契机。这表现在学术创造和知识生产方面也是非常明显的,郑永年的论述很到位:“亚洲其他国家在知识体系上也都被西方所‘殖民’。近代之后成长起来的学者(尤其是精英学者)都是受西方教育的,他们没有意识来改造西方知识体系,更无意识来确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当然,在这些国家,也有一些学者有这个意识,但他们是绝少数。不过,除了日本,即使这些国家的学者拥有这样的意识,也没有能力来这样做。规模很重要,很小的社会很难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确实是一针见血,西方现代性之所以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乃至“真理”,与这种殖民或依附关系密切相关,北美 、澳洲基本上就是欧洲的移民后裔,非洲、拉美则是殖民地,就连最为古老和巨大的亚洲,其最核心大国如中国、印度也都长期遭到殖民与半殖民的经验。经济、政治上如此,知识和观念上亦然。甚至更关键的地方则在于,之所以能实现权力和利益的殖民过程,正是因为有了知识体系的建构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萨义德提出的“东方主义”问题并非完全是空穴来风,“作为一个地理的和文化的——更不用说历史的——实体,‘东方’和‘西方’这样的地方和地理区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因此,像‘西方’一样,‘东方’这一观念有着自身的历史以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正是这一历史与传统使其能够与‘西方’相对峙而存在,并且为‘西方’而存在。因此,这两个地理实际上是相互支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反映 对方的。”或许更重要的是,不仅是指出西方知识体系利用或压抑“东方”的这种霸权形态,更需要建构属于东方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是郑永年所论的核心意义所在。

  在这个高度上来厘清思路的话,则历史并不能就代表永恒,行进与变革方才能收获希望。就知识体系的范式转换而言,印度也应该是可以备选的大国之一,但他们的问题是语言问题,他们的官方语言至今仍是英语,这既是殖民史所留下的痕迹,也是走向学术独立难以逾越的一重障碍(当然其优点同样明显)。就创造一种迥异于西方知识体系的思维模式而言,阿拉

  伯国家也有这种可能,毕竟他们有那么强烈的“他者意识”,就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论来说,他们也是真正具有对抗精神和自立自觉的民族和文化体,但他们缺少一个核心龙头,缺乏这样的足够的体积和当量的国家。所以,“从各方面的客观条件看,建立亚洲知识体系的希望在中国。从数量上说,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大的少数几个研究群体。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研究队伍成长很快。尤其是这些年来,随着国家财政能力的快速增强,国家对各方面研究的投入的增长也很快。各种吸引人才的计划也在进行。同时,中国的学术市场也足够大,不像很多小国家建立不起自己的市场而要依靠国际市场来生存。”这样的分析确实高屋建瓴,有几个核心要素中国具备了,其一是社会语境,改革开放以来气势如虹的大国崛 起姿态,包括在经济上能提供的物质层面支持,确实很有底气;其二是学术市场自给自足,即我所谓的“当量体”是非常重要的,汉语学术语境是一个足够自足的学术市场,正如我们经济意义上的国内市场一样,如果内需开动起来,“华文市场”相当可观;其三是学术群体的数量和规模,确实也有相当大的集团作战实力和可能,虽然总体质量还有待提升,但毕竟  有基本的建制和架子在那里可供作为基础。有了这样的底气,难怪郑永年可以相当自豪地提出一个问题,“中国能否为这个世界提供另一个文化选择”?

■知识体系的重建必须以制度创辟筑路

  换句话追问,中国能否产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为世界提供一个可能模仿和奉为圭皋的“范式”?一方面答案是肯定的,但另一方面也得承认,困境和窘迫昭然可见,在新的时代下各种裹胁利诱方式层出不穷,甚至其杀伤力远过于前,要有所持守真是不易。中国现在的知识体系形成之可能和现状是什么?对此,郑永年分析起来同样毫不留情:“中国的整个教育体系从幼儿园到博士后都被利益化了。这个非常漫长的教育链条,被各种利益所分割。那么多的寄生于教育的机构,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设计了无数的项目,通过正式的制度和非正式的社会压力,施加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之上。教育的目标是传授知识和生产知识。但现在中国教育的各个环节除了钱,毫无目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教育的投入也越来越多, 但中国产生了一个像样的学者吗?更不用说是大师了。现在连两院院士都成为各种组织争取利益的工具。中国的教育者应当看看西南联大时期的情况,在那么恶劣的情况下,培养出如此多的大师。可以说,钱越多,教育就越腐败。中国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中去了。”或许过于尖刻,但却不乏真知灼见。良药苦口利于病,我们如果从正面的角度汲取教益的话,确实可以收获良多。教育体系的利益化、集团化、链条化,是非常可怕的现象,但问题是为何如此?或许要追问的问题只有一个,我们活着究竟为什么?我们中国人现在活着究竟为什么?信仰的缺失,核心价值观的缺位,才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元问题。我们需要在文化意义上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core value),更要能拿出来、走向世界的“共享价值”(shared value),当然需要在自身传统与外来价值(国际视域)之间建立一种有效平衡,把握事物的本质。

  中国需要破局而出,三十年来的改革一方面成就斐然举世瞩目,一方面也难免导致了积重难返的痼疾所在,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必须有敢于跳出此山中的绝大勇气和魄力来反省之。知识体系的重建问题,不仅是中国的教育、学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诉求,按照费孝通所言,更是中国发展过程里必须完成的“三级两跳”的关键步骤,我们不仅不能仰望美国,我们更需要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如改革必须以反腐开道一样,知识体系的重建也必须以制度创辟筑路。如果不破除那些附着在知识建制和学术制度上的利益链,中华民族就绝对没有可能在这轮世界洗牌中取得突破性优势的可能,改革大业也无从建立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而这样一种新范式知识体系的建构,不仅关乎一种纯学术 的为知识而知识的学理追求,更涉及到未来人类选择怎样一条道路行进的根本问题。或者可以说,全球伦理的真正成型与完善,主要不在乎主事者的风云际会与纲举目张(这当然不是不重要),而更在于知识体系之更新换代的建构完成。如此看来,中国之教育与学术制度变革问题,貌似一国之内务,其实也有关乎世界之大势,其中有其荦荦大者在焉。操权柄者,其关系国运兴亡也大,其关乎学脉盛衰也巨,能不慎之乎?或者竟可以说,这是一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大机缘,这一次是真地站在了一个可以洗刷百年耻辱、贡献人类命运的大门槛上,我们是否有勇气、有担当、有决心冲破巨大之阻力迈将过去?不由想起李白的那首《蜀道难》,“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他们正在离开学术界 2024-04-17 [96]
孙立平: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岔 2024-04-16 [93]
阿贝尔奖得主阿维·威格德森三年后再获图灵奖!; 丘成桐:我们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仍待提升 2024-04-16 [79]
周文星 | 美国战略界“保台派”的兴起、批判及其未来走向 2024-04-15 [175]
诺奖过来人:学神经科学,为什么要先打好数理基础? 2024-04-13 [152]
刚刚,图灵奖揭晓!史上首位数学和计算机最高奖“双料王”出现了 2024-04-13 [128]
陈先义:官员们怕什么呢?——从“王婆说媒”到“哭包公” 2024-04-14 [132]
邓晓芒:这不是什么“世界一流的大学”,而是“世界一流的衙门” 2024-04-10 [223]
希格斯逝世,他是“上帝粒子”背后的科学巨人 2024-04-10 [172]
海归教授:我国科研人员砍掉90%,对科技发展的影响也微乎其微 2024-04-10 [263]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慕波:爬取7万条帖子  看看人们都是怎么吐槽相亲的 :陈文玲: 必须推动中美关系回到正确轨道 Colleen Flaherty 翻译 刘勤:MIT教授发文《美国经济评论》 :生命科学受益于明星科学家们的死亡 :北京和上海金融人的最新鄙视链 :日本政府《氢能利用进度表》 :美国《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报告》 :天津工业大学“经纬英才”引进计划 :浙江财经大学国际青年学者论坛的邀请函 (10/31-11/1)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