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官方已明确提出转变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升级。但转型具体路径并不明朗,甚至出现明显跑偏。突出表现是,很多地方都在一门心思淘汰“低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所谓新兴产业到底有多高端?会不会重蹈产能过剩的覆辙?低端产业就没有发展空间了吗?
各地都在上马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所谓高科技新兴产业,但不少企业只是披上了高端的马甲,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仍处于打工者行列。光伏产业就颇具代表性。有数据表明,中国低端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占全世界的60%,其中95%的产品严重依赖外销,备受重复建设之困。中欧光伏大战导致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的问题更让政府头疼。任何产品的市场容量都有限,缺乏规划一哄而上,再高端也要贬值。
那传统制造业情况如何?来看钢铁业,都说钢铁产能过剩,然而过剩的都是低端粗钢,高端钢材、精细钢材仍供不应求,甚至很多人用的小小剃须刀片,中国还需要进口(因工艺极复杂)。退一步说,能把生产过程中的能耗、水耗等各项成本降到最低,也算具备一定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再看农业,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但算不上农业强国。倒是国土狭小且遍布沙漠戈壁的以色列,以高科技农业闻名于世,一包蔬菜种子可以比中国的贵几十倍,一点也不低端。
有言曰,“只有夕阳企业,没有夕阳产业”,何况很多所谓低端产业涉及吃穿住行,是刚性需求,在产业结构中占比最大,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简单淘汰并不可行,反而会拖累其他行业。产业升级的核心内涵是,每个产业内部向纵深化精细化发展,而不是要放弃某些产业。既要推动科技创新发掘产业中的高端产品,更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做好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无污染无能耗产业,比如旅游业、社会养老服务业等。
产业转型升级不是不要低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不能再对这些产业进行简单、粗放式经营和管理,要将这些产业做精细了、做专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