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來,臺灣陷入藍綠惡鬥困境,讓臺灣社會,留下濃厚的敵意與仇恨,停滯,内耗,競爭力不斷消退。如果藍綠還是在各種政策上不斷互相杯葛、政府空轉,民眾看不到未來的願景與方向,臺灣就永遠走不出「悶境」。
臺灣的民主政治,受限於藍綠對立格局,成為拖累民間力量蓬勃發展的絆腳石。所以臺灣的出路,最關鍵的就在於如何促成藍綠和解,往健全的政黨政治發展。
藍、綠跨政黨、立場的多位前政務官,與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與學者,談論中華民國的未來,讓朝野和解,消除兩岸敵對,以促進兩岸和平發展。於臺北時間五月二十七日上午共同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這是施明德第二次推動藍綠和解,將和解拉高到兩岸關係,困難重重,卻是釜底抽薪,終止藍綠惡鬥的良方。
臺灣內部統獨對立嚴重,依然是兩岸政治關係走向的變數。國、民兩黨似皆缺乏兩岸定位的論述,反倒是媒體和學界不斷為兩岸和平發展尋找路徑。2010年在日本的本栖寺,2011年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南天寺,2012年在台北,2013年在北京舉辦過多次會談。其中《台北會談》與《北京會談》更是紅、藍、綠學者專家第一次在台灣及大陸就政治議題進行面對面的公開對話,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有其時代的意義。
面對中國崛起和不可逆轉的兩岸關係,國、民兩黨應負起政治責任,即便眼前仍非兩岸政治對話的適當時機,亦應大膽提出有關兩岸政治定位之論述和主張。國民黨的「不獨、不統、不武」三不政策,民進黨的「台灣等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等於台灣」,均缺乏未來性。時代與潮流在變,大陸和全球情勢也瞬息萬變,兩岸政治定位為兩岸必然需要面對的議題,亦是未來兩岸是否能夠持續順利和平發展的基石。
將時間定格在1995年12月,施明德與民進黨大老林濁水,周伯倫等和新黨全委會召集人陳癸淼、及趙少康、周璇等在立法院餐廳喝咖啡,雙方就世界政治常態由在野黨於國會組成聯合陣線,取得共識,以制約執政的國民黨(當時新黨在立法院有21席)。他們認為:藍(新黨)綠(民進黨)必須和解,臺灣才會更好。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不樂見施明德的政治聲望高於自己,仍唆使正義連線不予配合並加批判,逼退施明德,使藍綠大和解破局,導至二十年的政治惡鬥。1999年一直提倡大膽西進的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也遭台獨基本教義派圍剿,繼施明德後離開了民進黨。
新當選為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對「大一中架構 五原則」僅表示:未來希望能有機會透過公開、民主程序,整合出台灣人民能接納的共識,仍然是空話。更證明陳水扁、蔡英文這些人根本是為個人政治利益考量,只為爭取選舉最大利益,失去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核心價值。
蔡英文與民進黨内基本教義派必須認清,連影響國家生存的兩岸政策也任由意識形態操弄,走不出僵局。一個破碎的臺灣不會有未來,國際環境和兩岸環境也將對民進黨越來越不利,最後邊緣化,泡沫化。臺灣社會對藍、綠政黨的政治惡鬥,不會自動平息, 因而和解最重要,和解也最困難,必須由政治人物主動點亮燭火,大眾得以期待大和解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