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关于招生腐败的话题又多了起来。恢复高考三十多年,高考招生制度基本完善。制度如墙,再严格的制度也难免遭遇“翻墙”者侵袭。今年因人大招办主任落马,高校的特招腐败被媒体揭开了锅盖。
自主招生、艺术类招生及补录已成“特招”腐败的重灾区。一企业主称,他是某知名高校的校董,每年向这所高校捐100万,作为“回报”,学校每年招生会给一个“点招”指标,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亲属用,也可送给生意伙伴或官员。(《新京报》6月9日报道)
有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高考录取,钱的魔力照样没有失灵。自主招生、艺术类单独招生、补录的点招,只要制度允许例外,钱就能发挥其作用。所以,网上对“特招”腐败批评声很多。批评归批评,人们还是把答案落脚在控制自主招生方面。照这种看法,好像取消了包括“点招”在内的自主招生制度,高等教育就公平了似的。在我看来,入口做得再公平,如果不把出口把好,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不公。
高等教育采取统一考试的办法,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时代,确实必要。如果教育资源不再匮乏,就该考虑变更这种“门禁”制度了。把读大学的门槛降低,把更多的人放进来;把毕业的出口关把严格点,不达标的学生坚决不许出来,才是根本。换句话说,把高等教育的“严进宽出”改作“宽进严出”,只认最终的大学毕业证书,不在乎入学录取通知书,应该是改变今天“特招”腐败困局的有效办法。如果高校能在乎自己的学校声誉,如果大学的淘汰制度能真正建立起来,如果大学对学生每门课的考核能严格起来,自主招生应该成为普及性的制度,全国性的高考应该退出其历史舞台。没有了统一考试、统一录取,特招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便自主招生的高校选择特招,只要其培养的人才真的有真才实学,这未尝不是一种真正的公平。没有了入学的门槛,腐败失去了意义;出口严格了,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没了用武之地,这算不算遏制翻墙的“特招”的刮骨疗法呢?
现在,舆论有一种谈自主招生就色变的思维模式。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中国的高校天生没有原则,中国的高校不适合自主招生。这种观点,跟低素质的民众不适合搞民主制度有一拼。我的看法是:不尝试,如何知道行不行呢?笔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读电大,没有参加全国成人高考,读的是自学视听生,结果自学视听生的毕业情况并不差;研究生教育,允许随班跟读的,应该也不错。假若我们先不取消高考,允许落榜生自由选择学校跟读,只要达到所读学校课程的规定要求,积满学分就可颁发毕业证并授予学位,高招的腐败现象会不会显著萎缩呢?
游戏规则,要看重游戏的质量而不是形式的肃穆。现在,社会对高考的重视程度逐年升温,对大学生出口依然重视不够。这样一来,即便堵住了特招的腐败之门,意义是不是真的就很大,显然还有待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