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编译庞克6月20日报道】近些年来,中国学生来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增长速度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这种现象给未来美中关系的发展带来了令人遐想的空间:出国留学能让中国学生得到美国文化的第一手信息,这种在美的经历,有助于中国学生增强共同的利益感以及合作视野,这对中国未来的外交政策以及与世界主要大国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会有很大帮助。相信不会有太多人反对这个观点,但现实真的是这样吗?
据日本《外交学者》(The Diplomat)网站20日报道,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的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的数量超过23.5万人,较上一年度增长21%,这使得中国连续四年成为来美留学头号来源国。这些学生中有将近一半学习商业或工程,加上数学和自然科学,人数达到三分之二。不过,这些科目往往不受其他国际学生欢迎,更不用说美国学生,以2011/2012学年为例,仅有16%的美国学生拿到这些科目的学士学位。
当然,学科并不能决定海外留学的特征,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留学生存在着普遍的问题:较少的课堂参与课外活动,很少与美国人交朋友,比例甚至低于与其他外国学生,而这些在美国学生看来,是大学生活不可分割的元素。如果中国学生不能汲取更广泛的美国经验,他们很难真正最大化地理解美国。
鉴于中国来美学生人数的激增也就数年而已,想要很快融入美国社会也不太现实,更何况是中美两个文化差异巨大的国家。但这并不能成为中国留学生不积极全面认识美国的借口,加之国际留学生人数众多,各个学校很难兼顾这些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中国留学生来美愈多,这些学校衡量成功的标准就愈功利化,很多学生自费全额来美留学,这也使得美国学校更加在意他们带来的“收入”,而且中国学生也更愿意和自己的同胞在一起,因为,那样更容易相处。这种情况不改变,中国的年轻人能不能理解美国,还是未知。
教育交流是双向的。与中国留学生大量涌入美国相比,美国年轻人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趋势,这就使得美国的下一代如何很好地理解中国人成为疑问。 2011/2012学年,仅有略超过1.5万名美国学生赴华留学,较上一年仅增加不到2%,是美国赴意大利学习人数的一半。而就是这一群体中,也仅有 2200人是为了拿到学位,更大的一部分人是去教授英语。
人们都在谈论汉语将成为下一个国际语言,但公平地说,目前根本没有多少美国人追求汉语课程的学位。现代语言协会(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的最新调查显示,尽管美国人学些汉语的兴趣有所增加,但他们对日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的兴趣更浓厚,学习的人也更多。况且这些语言中除了日语,都不用花费很大力气就能掌握。
奥巴马政府推行的“十万强计划”(把在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到10万人),虽然能向中国派遣更多的美国人学习汉语,可以纠正这种不平衡,但以这样低的水平为起点,可以料想等到这一计划产生影响,得需要多少年了。汉语是未来,但一定是“遥远的”,而且是“可能的”未来。
一个由Iowa Wach做的调查显示,学校里的一些做法其实让国际学生更难融入其中。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本科生,他们学费要付的金额是普通学生的一倍,人数也占据了爱荷华大学的很大一部分,据统计,大约有4000多名国际学生。
学校官方表示他们承认他们有责任要帮助国际学生融入校园文化中。而且,在学校工作人员手册中也有一个核心价值,就是要促进校园的包容性,成为一个多样化且国际化的校园。
但是,很多中国学生表示,当他们一来到爱荷华这个城市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感觉到一种被疏离的感觉。
李亦非(音译)是爱荷华大学的大四学生,她说自己经常在学校里被人背后叫“Ching Chang Lin”(是外国人对中国话的一种嘲笑),而且也注意到在推特账户上也有一些对中国学生的诋毁话语。
目前,在爱荷华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面临着:
1. 在社交媒体和学生之间流传的一些种族歧视性话语,但是爱荷华大学没有作出回应,其他一些学校遇到类似问题也没有作出回应
2. 新生入学的时候,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是不同的入学仪式,这也进一步疏离了国际学生和本地学生之间的交流
3. 学校里一些为国际学生设计的项目和活动对本地学生的吸引力不高
管理学生生活的副主席罗克林表示,学校招收了大量的留学生但是却没有做好让这些国际生适应校园的准备。学生的成绩优秀和能否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是两回事。
一些教育专家表示,在爱荷华大学盛行的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新型的种族歧视,和基于肤色的歧视相比,这种歧视更多体现在国籍和文化不同上。
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这种国际生和本地生隔离的现象应该责怪谁,到底是责怪中国学生自己形成了小团体,还是该责怪本地学生缺乏对世界的好奇和想要建立国际友情的想法,但是也都没有结果。
爱荷华大学的商学院有20%的学生来自中国,一位同学表示,上课的时候,通常国际生会和国际生坐在一起,本地生和本地生坐在一起。“这不是种族歧视,也不是学校设立的规定,但是就是能看出大家自然地就分开了。”
今年的毕业生克诺尔表示,很多她的美国朋友对外国文化“没有兴趣也不好奇,甚至很藐视其他国家的文化”。而且美国学生也对中国学生有一些刻板印象:开着豪车,穿着不同,不善于交际。“有太多的东西让我们看起来不同,尤其是当语言是个障碍的时候,你就会对国际生贴标签了”。
爱荷华大学里的小团体
爱荷华大学去年的一个调查表是,国际学生普遍感觉到不被本地学生尊重甚至包容,这些本地学生也包括一些少数族裔。
2013年,爱荷华大学招收了1673个中国本科生。现在,来自中国的本科生人数占据了爱荷华本科生总人数的74%,是很庞大的一个群体。
据了解,97%的爱荷华在校国际生是自己支付学费,他们为当地经济贡献了超过了一亿一千万美金,而国际学生在2012-2013年间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也达到了两百四十亿美金。
罗克林表示,爱荷华大学管理者非常关心国际学生团体。“我们可以就让他们来了,毕业了,就万事无忧了。但是我们不这么觉得,我们要做对他们做到比我们承诺的要更多。我们希望他们来到爱荷华大学,一方面学习,另一方面也了解美国文化”。
但是,建立跨文化交流也很难,因为文化不同、语言不通,有些人也不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团体,这些问题都加剧了跨文化交流的困难。
爱荷华国际学生教务长李表示,这样的小团体可能对一些国际学生也并不是问题,因为有些学生就是想来这里拿到学位就回国了。学校也不可能强迫他们做任何事情。
奥多明尼昂大学的助教格拉斯表示,学校其实可以通过很多方面来改善这种“文化/国籍隔离”问题,例如餐厅提供多样的食物,学校的老师指导,宿舍安排,活动等。而且,学校在教学方面也可以着重在多文化/多种族问题上,让本地生多参与这类课程或讨论。
偏见和歧视满天飞
去年秋天,一个主要针对爱荷华大学中国留学生的观点发表在了一个个人的推特账户上,不过注明了“为了好玩,而非种族歧视”。
布朗是学生组织联络专员,她表示,一看到学生刊物有报道这个推特信息后,就马上把这个问题反馈给了学校校长曼森。
曼森在一个专访中表示,很多国际学生直到这个专访时才意识到这个推特的信息。她也表示,如果她早知道这个问题,她个人首先就会先公开谴责这则推特。她感到很抱歉看到这样的信息,也很抱歉国际学生也遭受着歧视。
曼森说,“我个人不能容忍种族歧视或偏执的行为。我认为在大学的环境里,这种现象更不应该存在。大学校园应当是一个包容各种文化和民族的环境”。
罗克林个人支持言论自由,但是他表示在面对网络上的一些攻击性话语时,学校也无能为力。唯一能做的只有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同时学校也会表明立场。虽然这么说,但是爱荷华大学面对这些行为的时候,却没有付诸任何实际行动。
【小编有话:其实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都感到很难过也同时很无力。爱荷华大学虽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来阻止这种隔离,但是我们真的能怨大学失职吗?很多时候,可能国际生自己出来就先给自己贴了标签,画了小圈子,想要拽这些国际生出来,也是很难的事情。在美国,要学会发声,一个庞大的群体发出庞大的声音,也就没人再敢藐视这样的庞大的存在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