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哪个重要?人民币汇率是最好的回答。
诚然,中国经济进退两难:企业产能过剩和利益空间压缩,储蓄大于投资在于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而越是贫富悬殊,越可能形成资产泡沫,财富越是向少数人集中,资产就越成为资本追逐的游戏。因此,大量的投资转向房市和股市—通货膨胀。
中国目前的决策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弗里德曼提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个货币现象,即不论因为何种原因,货币发行量显著而不正常地持续增加:一是贸易顺差,二是国际直接投资流入,三是海外热钱快速进入。
同时,通货紧缩也是一种货币现象,大量资金沉淀与房产和股票市场、资本外流、不良资产占用国民储蓄和货币流通速度减缓等,使企业的投资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诱发了消费需求不足。
由于虚拟经济过于旺盛和实体经济正在转型,如果选择人民币调高币值短期内势必会对中国出口造成冲击,在内需难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这会使中国经济增长对国内投资本已很高的依赖度进一步提高,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八”成功、创造足够的就业,中国只能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自然也就无法紧缩货币了。
自2008年10月至今,金融危机使得中国企业处于转型时期,民工荒和招工难,企业亏损面扩大,无力扩大投资,消费需求增长放慢,相应使企业投资扩张的空间缩小,造成了生产能力的严重过剩进而引起投资者信心不足,甚至丧失投资信心,投资信心不足进一步导致大幅降价抛售资产,于是形成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
而通胀预期很快会从资产品领域传导到经济领域,不仅造成了一些行业的产能进一步过剩,而且增加了对能源、原材料、燃料的需求,拉动了上游产品的价格上涨,推动了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增幅迅速上升,2008年5月、6月、7月分别为8.2%、8.8%和10.0%。当PPI上涨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传导到CPI,形成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是在于,用CPI衡量的实体经济现在一直是在通货紧缩,而股指、房指衡量的虚拟经济市场已经通货膨胀,是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互相交织的滞胀。
现在的情况是,汇率机制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变得复杂,导致资本定价偏低,并无情地推动中国走向实际利率为负的境地。
特别地, 随着中国资本账户的逐步开放和资本管制实际效率的下降, 以转移支付、非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误差遗漏等衡量的国际游资流人规模迅速扩大, 这使得中国采用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遇到相当大的困难。
因此,目前只能采取人民币汇率稳定,作为调整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重要工具。
从国际上看,美国货币政策带动的全球资金的调动,市场严重忽略上轮美国货币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贬值产生的国际趋势将是大宗商品价格高涨,通货膨胀压力上升,进而引起持有美元的国家处于矛盾状态,中国即使面对美元贬值抛售美元难以实施。
在这些争议中,美国可能威胁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全面关税,而中国则可能威胁抛售所持的美国国债。中国沿海很多企业、工厂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产业转移,但在所有权上仍属于美国或其他国家的企业。美国在中国投资的企业,生产产品出口美国,其实本质上是美国自己的企业产品在满足自己的需求。
中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存在危机,目前汇率反映的状况与趋势是一个简单的短期现象,却折射出长远的意图和前景。
目前我国真正需要做的,是提升技术水平和积累人力资本的实质投资,这方面应当借鉴日本的重要经验以及教训。是要努力发展实体经济,这应当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坚持的基本战略。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服务业、金融业等就成了空中楼阁。
从长远看,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将不可避免地随时间推移而升值,因为中国的服务价格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保持国内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不应再主要依靠名义汇率贬值, 而是应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提高出口部门改进效率的积极性, 尽量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
因此,通货膨胀重要还是通货紧缩重要?从本质上来说,这个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中国的汇率升值,而在于汇率制度缺乏灵活性。事实上,尽管温家宝总理最近指出人民币没有低估,中国国务院仍有可能批准在适当时候对人民币汇率进行调整。
人民币汇率要有一个波动区间,日波动幅度可以逐渐放宽到上下0.8%到1%的范围。人民币波动范围的扩大,将加大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动力减少。要提高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双向性和不可预测性,而不是单方向地一味快速升值,因为可预见性的快速升值很容易加剧热钱在短时间内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
总之,中国的现状,应当使人民币汇率作为调整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当然这个时机取决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相互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