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工作是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对此高度重视。2013年,教育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积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两种资源,大力推动双向留学工作,取得了积极有益的进展。
出国留学方面,重点推进公派出国留学和自费出国留学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出国留学人员在国家人才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据统计,2013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1.39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63万人,单位公派1.33万人,自费留学38.43万人。2013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5.35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19万人,单位公派1.01万人,自费留学33.15万人。
2013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有进一步增加。出国留学人数增加1.43万人,增长了3.58%;留学回国人数增加8.06万人,增长了29.53%。
从1978年到2013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5.86万人。截至2013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61.38万人,其中107.51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44.48万人,有72.83%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来华留学方面,规模持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进一步凸显来华留学推动中外合作交流、展示当代中国形象的重要作用。
2013年共计有来自200个国家和地区的356,499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46所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它教育教学机构中学习。
来华留学生总数、我国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及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等三项均创新高。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数增加28,169人,同比增长8.58%;接收留学生单位数增加56个;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增加4,554人,同比增长15.83%。
生源大国位次格局基本稳定。2013年排名前10位的生源国依次为韩国、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和巴基斯坦。其中,泰国超过日本列第3位,哈萨克斯坦超过巴基斯坦列第9位,英国超过新加坡居第15位,其它排序与2012年相同。
非洲、欧洲、大洋洲来华留学生数增长显著。2013年非洲、欧洲和亚洲来华留学生数同比增长分别为23.31%、13.02%和8.09%。
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继续稳步增长。2013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数33,322人,占来华生总数9.35%,较2012年同比增长15.83%,保持了稳步上升的趋势。
学历生增长速度继续保持高于来华生总数增长速度的态势。2013年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为147,890人,同比增长10.77%,保持了2008年以来高于来华生总人数增长速度的持续增长态势。
中国政府奖学金对扩大留学生规模的拉动作用明显。北京、上海等地留学生总数继续稳步增长,2013年接收留学生排名前10位的省(区、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辽宁、山东、湖北、福建,且人数均超过1万人,此外,还有黑龙江省和广西自治区接受留学生人数超过1万人。
《中国人才集聚报告(2014年)》发布 (高雷)
10日上午,《中国人才集聚报告(2014年)》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此次发布会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及产业金融所相关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
作为第一本研究中国人才集聚的大型年度报告,《中国人才集聚报告(2014年)》(以下简称报告)是人才绿皮书研究系列的开局之作。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人才发展与改革要“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报告组织国内人才研究领域权威专家,在对人才集聚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才集聚十大战略选择。报告基于我国各区域人才发展的上万个基础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人才集聚度评价体系及模型,对中国31个省市区、32个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的人才综合集聚度、人才分项集聚度进行了测算、评价、聚类分析和排名。同时,基于北京市7个区县的调研,构建北京人才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人才集聚力现状进行了评价,由此提出了提升北京市人才集聚力的建议。
人才学专家王通讯在会上谈到,人才绿皮书具有权威性、针对性、实用性、指导性,对建立人才集聚的体制机制,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共筑中国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科学的数据梳理和实用的对策建议,对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引导意义。
报告首次构建了比较全面、科学、准确的人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国家和地方准确了解和把握人才集聚状况,促进我国人才集聚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为各地从事组织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者、实践者提供了各地人才集聚度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相对弱势以及阻碍地方人才集聚的短板指标数据,为各地的人才事业发展指出了保持已有集聚优势、形成新的集聚优势、改善提升集聚弱势、弥补人才集聚短板的路径。
附:全国31个省域及32个主要城市人才集聚度排名(前十)
2011年省域人才综合集聚度居于前十名为:北京、江苏、广东、上海、山东、浙江、湖北、河南、辽宁、四川。
在高端人才总数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湖北、天津、山东、四川、福建。
在人才资源总量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北京、湖北、四川、河北、湖南。
在人才资本总量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广东、江苏、北京、山东、浙江、河南、上海、湖北、湖南、四川。
在专门人才总量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上海、湖南、北京、河北。
在专利及产业化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广东、江苏、北京、浙江、山东、上海、四川、辽宁、湖北、安徽。
在人才学历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青海、新疆、西藏、宁夏、浙江、内蒙古。
在人才资本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新疆、青海、宁夏、西藏、江苏、浙江。
在专利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北京、海南、陕西、吉林、甘肃、云南、山西、上海、西藏、辽宁。
在专门人才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北京、上海、辽宁、天津、山西、新疆、江苏、内蒙古、浙江、广东。
在人才效用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省域为:上海、北京、天津、内蒙古、江苏、辽宁、广东、浙江、山东、福建。
2010年中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人才综合集聚度前十名为: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杭州、成都、西安、济南、沈阳、长沙。
在高端人才总数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南京、武汉、杭州、广州、成都、西安、合肥、厦门、济南、长沙。
在人才资源总量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广州、武汉、成都、南京、深圳、西安、杭州、郑州、沈阳、济南。
在人才资本总量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广州、深圳、成都、南京、武汉、杭州、西安、沈阳、郑州、青岛。
在专门人才总量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深圳、宁波、杭州、广州、青岛、南京、成都、沈阳、西安、武汉。
在专利及产业化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深圳、广州、南京、成都、杭州、西安、武汉、长春、宁波、济南。
在人才学历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南京、乌鲁木齐、武汉、太原、呼和浩特、西安、沈阳、合肥、杭州、济南、。
在人才资本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南京、乌鲁木齐、太原、武汉、呼和浩特、西安、沈阳、杭州、兰州、合肥。
在专利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南宁、哈尔滨、深圳、南京、长春、武汉、杭州、昆明、太原、沈阳。
在专门人才结构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厦门、深圳、南京、西安、杭州、广州、青岛、宁波、济南、福州。
在人才效用集聚度方面,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广州、宁波、深圳、长沙、杭州、大连、南京、福州、青岛、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