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生物医学
关键字  范围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来源:世界周刊 | 2014/7/14 23:51:47 | 浏览:5022 | 评论:0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葛林菲德博士(David Greenfield提供)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意大利羅馬一名精神病醫師在診療一位網癮病患。(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小朋友玩手機遊戲,相鄰而坐不說話,疏於人際交流。(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曾被認為是紐約市長之星的韋納,幾度陷入色情短訊風波。(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中國一家軍事化戒網癮學校內,學生在教官指導下進行體能訓練。(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韓國某小學學生在一堂智慧手機成癮課程後,出示他們的手機。(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不少成年人墮入網路色情或性愛。(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中國北京一家網吧客滿。(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一名中國少年在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絡成癮治療中心接受腦電圖檢查。(Getty Images)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張源俠博士。(張源俠提供)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葛林菲德博士去年參加電視秀,闡述網癮問題。(David Greenfield提供)
 
陸怡雯:《專題報導》電子吸毒 對症治療戒網癮
去遠離網路的地方度假,也可以治療網癮。(Getty Images)
 
 
一名八歲男童,因電腦網線被拔掉,竟和媽媽大打出手。媽媽對心理醫生哭著說:「他每天回家不做作業,不吃飯,就知道上網、打遊戲,這樣下去怎麼辦?」

一名42歲已婚女子,在玩網路虛擬角色扮演遊戲「黑暗世界(World of Darkness)」時,與遊戲中吸血鬼扮演者、一名二十多歲的外國青年陷入一段維繫兩年的虛擬性愛。他們在網路聊天室進行包括虛擬施虐與受虐的各種性愛遊戲。她深感困擾,又欲罷不能。

近年來,「網路成癮」成為新的公共衛生隱患。一些精神病學家認為,網癮是一種「精神疾病」。醫學專家更把網癮分門別類,諸如網路遊戲、網路性愛、網路購物成癮等,並對症治療。去年9月,全美第一個網癮住院治療計畫機構在賓州開張,而各種專門的戒網癮診所早有所聞。

兒童青壯年 一網打盡

2011年,時任國會議員韋納(Anthony Weiner)因發送色情短訊及猥褻照片風波,被迫下台。當時CBS記者採訪了網癮研究先行者,自1995年開辦「網路成癮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et Addiction)」的執業心理學家揚博士(Dr. Kimberly Young)。揚表示,她認為韋納的情況「很常見」,許多男女在網上過著秘密情感生活,有時淪為強迫行為。

揚把網癮分成:電子遊戲及網路遊戲成癮(Video Games and Online Gaming Addiction)、網路賭博(Internet Gambling)、網路出軌(Internet Infidelity)和色情短訊及影片等(Sexting and Porn)四種。韋納發自己的下體圖片,又跟女方在電話裡談色聊性,顯然至少可以歸入後一種。而經過身敗名裂、賭咒發誓後,這位曾是紐約市長希望之星的民主黨人,竟然一再重犯。主流媒體有好事記者經過一番調查,稱韋納並未像聲稱的那樣去戒癮診所。而視韋納症狀的頑固程度,一些專家建議他參加密集強化療程。

在康州一家專門診所,網路成癮與技術成癮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Technology Addiction,簡稱CITACenter)接診的病人中,最多有兩類病患,其中之一便是他們稱之為網路性愛成癮(cybersex addiction)患者,另一種是網路遊戲成癮者。中心創辦人、康乃狄克大學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葛林菲德博士(Dr. David Greenfield)指出,網路性愛成癮者一般是30到50歲的成年男女,如引文中的匿名女子,便是不甘心沉溺而向他們袒露了自己的經歷。網路遊戲成癮者則主要是青少年。「我們的病患中,70%是14歲到19、20歲的青少年。」

該州哈特福市十年級中學生尼古拉斯兩年前深陷網癮,每天上網六小時打遊戲。本來是優等生的他學習成績直線下降,注意力不足,脾氣暴躁,不合群。他自訴網遊帶來「即時滿足感」,玩的時候被阻止會「心慌意亂」。他追著拿走電腦的母親,母親嚇壞了,說:「看看你自己,你就像個吸毒成癮者。」

接受了一星期強化戒癮療程,以及「與生活重建聯繫」的追蹤後,尼古拉斯控制住了打網遊的衝動。BBC新聞康州站採訪了尼古拉斯和他的家庭:尼古拉斯很高興自己回到了正常的生活軌道,成為橄欖球校隊隊員。在家時,他會幫助父親在車庫幹活。葛林菲德表示,這是CITACenter一個相當成功的康復案例。

除了上述兩個求診案例,葛林菲德博士的診所也常見社交媒體成癮、智慧手機等技術成癮、網路賭博成癮的人。「因特網其實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吃角子老虎機(slot machine)。」他打比方說。

腦部化學反應 類毒癮

葛林菲德把網癮的一大成因,歸結為「可變比率強化時間表(Variable Ratio Reinforcement Schedule)」機制。簡言之,隨機的意外獎勵,比可預測的回報更容易讓人強迫性地重複某種行為,從而成癮。

「如果用老虎機打比方,在經過可變(variable)次數的拉桿後,機器總是會產生一個獎勵。但遊戲者不知道這個獎勵何時到來。也就是說,獎勵是一定的,中獎所需的拉桿次數是不可預測的,這就迫使人們在期待中不停去拉桿。」葛林菲德解釋說,人們在網上尋找色情文字影像,打網路遊戲,或瀏覽社交媒體,類似於這種情況。「他們不知道會在哪裡找到刺激的畫面、打到升級的分數,或者什麼時候會出現一個來自陌生人的加好友請求,也無從預測這些獎勵(rewards)帶來的快感有多大,但他們知道只要繼續找尋,一定會得到他們所要的。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來說,這容易讓人成癮。」

他還強調,網速愈快,得到滿足的時間越短,就越容易成癮。

相信這種神經生物學原理的精神病學家發現,大腦在由「可變比率強化時間表」而引發期待時,一組名叫「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的神經元特別活躍,造成多巴胺(Dopamine)——一種產生快感的神經遞質——濃度增加,從而讓人不停地重複行為。他們還發現,網癮表現出來的這種大腦反應,跟毒品上癮極為相似。癮君子在渴望毒品或等待毒品起效時,腦中同樣也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而多巴胺分泌失調時,會影響控制大腦衝動行為的大腦額葉(frontal lobe)的功能。

「我把網路比作『電子毒品』(digital drugs)。」葛林菲德說。「有了網癮,會改變一個人的腦功能(brain function)、腦化學(brain chemistry),以及腦結構(brain structure)。」

網癮成因複雜,除了神經生物學原因,還有心理學、社會學上的原因。有些人有網癮前,就存在憂鬱、焦慮等心理問題;有些人學習、工作壓力大,或者夫妻不和,父母與子女存在代溝,都可能尋找網路作為轉移壓力的管道,從而「染」上了網癮。

繼續閱讀 》》


《《 回上一頁閱讀前文

反對者:憂診斷擴大化

葛林菲德博士粗梳了一套診斷網癮的指標,分別為:像吸毒一樣沉迷上網;對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滿腦子想著網路世界的事;對使用網路的事實說謊。「最關鍵的一條是,網癮者用虛擬世界的活動代替了現實生活的活動,影響了學習、工作,家庭關係,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失能。有的人甚至影響個人或家庭財務安全,或者踏上犯罪的道路。」

自1990年代起,葛林菲德就開始在自己的心理診所注意到網癮案例。但他強調要區分「過度使用」和「成癮」。他指出,去他診所的人,都是問題很嚴重,實在沒辦法了。「誰都不喜歡看精神科醫師,不是嗎?」

葛林菲德的CITACenter對不同類別的網路成癮、技術濫用有不同的測試指標。比如,智慧手機濫用測試(Smartphone Abuse Test)有15個問題,包括:你發現自己不知不覺使用了很長時間的智慧手機嗎?你是否經常無意識盯著你的智慧手機,即便那時候你有更有用的事要做?你是否發現自己發短訊、推特和電郵的時間,比你在現實中跟人打交道的時間還多?你是不是很不情願不帶智慧手機,即便只是一小會兒?

網路濫性測試(CyberSexual Abuse Text)有12個問題,回答完畢可得到評分。這些問題包括:你是不是發現自己用了太多時間去網上聊天室(特別是跟性愛或羅曼事件有關的聊天室)?你是不是喜歡進入私密聊天室進行曖昧或直白的性愛對話,或展開網路性愛?你是不是被網上某個人或一些人吸引,定期不定期與其在網上約會?你感覺沮喪、孤獨、羞恥嗎?你是不是向你的另一半隱瞞此事?你是不是覺得網上性愛比實際性愛更刺激?

揚博士將網癮與衝動控制障礙(impulse-control disorders)相聯繫。根據她開發的網癮診斷問卷(IADQ),如果符合以下八條中的五條症狀,可診斷為網路成癮:你是不是滿腦子想著上網(總是上次上網或下次去上網的事情)?你是不是感覺需要花越來越多時間上網來得到滿足?你是不是屢次試圖控制、減少或停止上網,都以失敗告終?你是不是在試圖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感到心神不寧、鬱鬱寡歡、沮喪或易怒?你上網的實際時間是不是比計畫的長?你有沒有因為網路而損害了重要的關係,影響了工作或教育的機會?你有沒有對家人、治療師或其他人隱瞞自己使用網路的程度?你是否用上網作為逃避問題或不安情緒(如無助、內疚、焦慮、沮喪)的一種方式?

目前,美國官方尚未正式認定網癮是一種精神疾病,診斷標準、乃至關於網癮的叫法和分類,都一定程度掌握在心理醫師和精神科醫師各自的手中。葛林菲德表示,他自己發明的說法叫虛擬成癮(Virtual Addiction),大類分為網路成癮和技術成癮(Internet and Technology Addiction),再細分不同種類進行診斷和治療。

去年5月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將網癮之一種——「網路遊戲障礙症(Internet Gaming Disorder)」列為「尚待進一步研究」的非物質成癮症。但對於目前是不是時候將網路遊戲成癮症、乃至更大範圍的網癮症列為精神疾病,學界爭議很大。其中,DSM-IV任務組主席法蘭西絲(Allen Frances)就明確批評新版DSM-5降低癮症(addictions)、注意力缺乏障礙、人格障礙等障礙癥(disorders)的診斷門檻。他尤其憂慮青少年兒童被不當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精神病標籤 不能承受之重

法蘭西絲認為,網路成癮還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年輕臨床學科,列為精神病為時尚早,只會刺激又一輪專門精神病診所的遍地開花,甚至把不屬於癮症的人也捲入治療。在加拿大廣播公司(CBC)一檔電台採訪節目中,法蘭西絲指出:「就像當年湧出一大批診所聲稱治療『多重人格障礙』,我擔心網癮診所也太快地商業化。必須說明,只是一小部分人群有網癮問題。」

與之辯論的葛林菲德同意他的觀點,指出:「我估計人群中只有2.5%到6%的人存在網癮。」他強調,網癮診斷擴大化在他看來不是問題,「不是情況很嚴重,一般人也不會去精神病診所尋求幫助。而且,網癮診療目前不容易從保險公司拿到報銷。」

法蘭西絲十分警惕美國精神學界把一切精神病化的傾向,他發言中有一個重點是:「就好像咖啡因成癮,購物成癮,性愛成癮……帶給我們快樂的,我們喜歡不斷去做的事物,難道都是上癮病症嗎?」

一些人不僅反對「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的說法,甚至盡量避開「癮」(addiction)字,而寧願使用「過度使用」(overuse)、「濫用」(abuse)、或「強迫行為」(compulsion)等字眼來描述,或者稱之為「問題性、病態性網路使用」(Problematic/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網路成癮症」最初是在1995年由高柏格醫生(Ivan Goldberg, M.D.)在一個醫學論壇上提出。他是比照DSM-IV中病態賭博的定義來定義病態上網的理論。當年在媒體廣泛報導遭到譏諷的壓力下,高柏格醫生聲明他是在開玩笑。而感到這是一個新前沿並於同年開辦了網路成癮中心的揚博士,後來與高柏格醫生及一些同行致力於推動將網癮列入DSM-5。

揚博士不止在一個場合強調,隨著網路時代的全面到來,網癮問題會愈發嚴重。但反對者認為,身處新時代的人們,普遍有一定的技術依賴性。如何判斷是正常的時代文化表現,還是病症呢?如果說是社會病、時代病,針對目標又會否太廣,社會代價是否太大?根據Marc Prensky於2001年提出的「數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和「數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概念,有些人指出,很多情況下,出生或成長於數字時代的青少年(即數字原生代)的所謂網癮,是父母一代的杜撰。葛林菲德博士也提醒父母們要懂得如何養育D世代子女。他給為人父母者開列了一個測試單,讓他們注意孩子

《《 回上一頁閱讀前文

們是否過度沉迷網路、數字產品,嘗試適當讓他們少用一點,多參加學校和家庭活動。但他強調首先要理解D世代與科技時代的關係。

然而,法蘭西絲一派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在全球網癮研究者承認網癮問題特別嚴重的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對D世代的疏於瞭解、對網路、新通訊技術的恐懼,加之受到一些商業化戒網癮學校廣告攻勢的影響,一些家長正將他們認為有網癮的孩子強行送療。幾年前,以色列導演Shosh Shlam通過一則澳大利亞電視台的一則新聞,聽說有一個中國孩子在軍事化戒網癮學校被打死,激發她與朋友Hilla Medalla一起到中國,找到一家收治13至18歲青少年的名叫「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絡成癮治療中心」的機構,拍攝了紀錄片「Web Junkie(網癮者)」。她們提出一個疑問:不經孩子們同意,只要家長許可就能把小孩送去戒網癮治療嗎?

在紀錄片中接受了採訪的基地主任陶然,曾因表態網癮是一種精神病,而遭到中國媒體關注。去年DSM-5將「網路遊戲成癮」列為「尚待進一步研究」非物質成癮症時,部分中國媒體曾稱,陶然團隊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被美國DSM-5手冊全部採納作為「網路遊戲成癮」的診斷標準,並匆促下結論說,這相當於確立了精神病的一個新病種。不過,有美國業界人士表示,只聽說揚博士的八條診斷標準。本刊嘗試向揚博士求證,但截至發稿時,揚博士表示正在公務旅途中,不便接受採訪。

戒網癮診所 新前沿or生意經?

可以確定的是,陶然於2005年左右在中國開辦了第一家網癮治療機構。今年6月,河南鄭州一家名叫「博強新觀念生活培訓學校」的戒網癮機構爆出一名19歲女生「加訓」傷重死亡事故後,媒體採訪陶然。他坦承,教官偶爾也會與學生有些肢體上的衝突。「我們有個規定是,學生打教官,若教官不還手,我給教官1000元(註:人民幣)的獎勵。」

據悉,中國戒網癮機構門派紛雜,採用封閉式軍事化管理和訓練的機構有幾百家,任用退伍軍人作軍訓教官。攜Web Junkie參加今年1月在猶他州舉辦的聖丹斯電影節時,導演Shosh Shlam接受媒體採訪表示,她們最初嘗試進入北京軍區總醫院網路成癮治療中心「這個戒備森嚴的軍事基地內的機構」時,並沒成功,後來是在陶然許可下進入。而陶然把這當作宣傳他們網癮治療項目的一個機會。

在Web Junkie的宣傳文案中聲稱:「中國是第一個把網癮說成是臨床障礙症的國家(China is the first country to label internet addiction as a clinical disorder.)。」這句話受到一些美國網民的批評,認為這句話誤導人相信中國官方已承認網癮是精神疾病。也有網民指出,文案中使用的country(國家)一詞,並不一定指官方。事實上,中國衛生部曾在2009年表態說,不能將網癮作為獨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這一立場至今沒有改變。

本刊嘗試聯繫Web Junkie發行公司Dogwoof的媒體部,試圖求證這句文案是不是來自陶然向導演傳達的訊息。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复。不過,導演Shosh Shlam在上述採訪中也承認,片中陶然等人是她們唯一的消息和觀點來源。無論如何,在一個官方尚未承認網癮為精神疾病的國家,民間、家長把網路視為科技洪水的觀點,以及一些專家的推波助瀾,讓「網癮精神病說」成為一個社會標籤。加之陶然團隊於2008年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在軍方醫院獲得實施,多多少少讓「網癮精神病說」帶上了一層「官方色彩」。

在各種利益方的宣傳下,網癮成為新的一大公共衛生威脅。各種聲稱戒除網癮的學校和機構,或挂靠地方教育、醫療單位,或自立門戶成為私人企業,在中國各地聲勢浩大地開辦起來。據稱中國目前有青少年網民1.6億人以上,10%即1600萬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網癮,其中重度網癮者約有400萬。由於戒網癮機構收費昂貴,有媒體算過一筆帳,若按每人花費1萬元計算,就是400億元的市場規模。姑且不論400萬重度網癮者的標準是如何出爐,這筆生意經,或許已經並正在讓一些無辜青少年落入無良戒網癮機構的不當治療和對待中。

美國網癮治療 謹慎前進

在美國,網癮是否精神病的辯論正在激烈進行中。一部DSM-5謹慎地將「網路遊戲障礙症」納入進一步研究範圍,已引起不小反對聲浪。若正式列入DSM-5而成為精神疾病新類型,可以想像會有新一輪的醫療保險調整,以及新一批專門診所的開放。

目前,醫院心理部或一些心理診所還是網癮治療的主流機構,也有一些業內權威人士主持的專門網癮診所開張。葛林菲德博士的戒癮診所向州衛生廳註冊。一般而言,在美國開辦診所,登記和管理相對比較統一,鮮有多頭管理「踢皮球」的現象。這些心理診所或專科診所或按DSM-IV標準,以「未分類型衝動控制障礙(Impulse control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的名目向保險公司報帳,或直接由病患支付。直至去年9月,才在賓州布拉福德地區醫院(Bradford Regional Medical Center)開出全美第一個網癮住院治療計畫,開辦人是揚博士。據悉10天療程1.4萬美元,醫保不涵蓋。

業內人士透露,目前關於網癮的治療方法也還沒有什麼標準。「各家憑藉自己對心理學、精神病學和網癮的研究和理解,開發一套自己的手段。」不過,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和教育相結合的綜合療法是較為普遍的模式。

紐約州執照心理醫生張源俠博士表示,各人的遺傳、身體、家庭和個人情況都不一樣,他會為每個病人各自制訂一套治療方案。張博士在他發展的全能心理學理論上,提倡一種全能療法。「從青少年網癮治療來說,我採用『心理療法+藥療+營養療法+兩代同療』四管齊下的方法。」張源俠介紹說,心理療法有精神分析、催眠療法、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等流派。其中人本主義採用傾聽法,醫師不下診斷,不給病人貼標籤,深受富裕階層歡迎。「貼上精神病標籤,回歸社會就有了一個陰影。而精神病人在狀況穩定時,幾乎與常人無異。」張源俠表示,正因為這個原因,富人特別喜歡人本主義療法。事實上人本主義療法因為沒診斷,無法納入醫療保險體系,昂貴的診療費用也只有富裕階層消費得起。

所謂藥物療法,張博士指出,目前治「癮」沒有特定的藥。「出現幻聽、幻覺了,就用一些抗抑鬱藥,或混搭藥。」他強調,單純藥療是不行的,一定要配合整體療法。營養療法目前在業界較被忽略。但張源俠認為,很多心理問題與營養失調有關。他建議病人補充維生素、魚油和氨基酸,皆取得不錯的療效。至於兩代人共同治療,張源俠解釋說,在追查孩子上網成癮的原因時,往往會發現父母和家庭在其中起過負面作用,比如存在代溝,疏於情感交流,家庭不睦等。

葛林菲德博士表示,他的網癮療法分門別類,但以行為療法為基準,分五個方面:第一,弄清楚病人在何時、何地、為了什麼原因會過度使用電子設備或網路;第二,與病患聊天,讓他們認識自己的癮症表現和成因;第三,改變病患的行為模式(利用設備或環境來阻止、限制、監控病患的上網行為);第四,使用EMDR眼動儀,讓網癮者對上網行為模式和心理反應脫敏;第五,藥物治療。

不插電 數字排毒夏令營

作為一種休閒方式的「數字排毒夏令營」如今也漸漸盛行,號稱讓人離開網路環境,回歸大自然,重建與真實世界和人的關係。

加州一名王姓家長曾帶孩子去參加這麼一個夏令營。他和兒子都喜歡上網,為了避免爭奪設備,在家時,老爸就用iPad,兒子用手提電腦。但最近手提電腦壞了,沒來得及買,於是兩人又商量好,「我有我的上網時間,他有他的,互相錯開。」王爸爸表示,「這幾天我在網上查各種世界杯的消息,不知不覺錯過了點。小王就會提醒:『該我了!』」

王爸爸覺得,不知不覺間,沉迷網路讓父子交流的時間少了。有一天他在網上看見一家號稱「數字解毒(digital detox)」的夏令營企業發出優惠券,便欣欣然報了名。一家三口到一個偏遠安靜的鄉村地區,在森林小木屋中度了一個周末,沒有網路,沒有電腦也沒有手機。王爸爸感嘆:「這一種久違的感覺,的確很新鮮。」不過,小王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他的iPad」,然後一整個晚上抱著不放。

葛林菲德表示,「數字解毒」是一個好主意,但須配合治療方案,若單獨進行,「我還沒發現有研究稱它們能療愈網癮患者。」

張源俠打一個比方:「有毒癮的人你把他隔離,回到街上,他鼻子一聞,馬上就知道毒品在哪。」換句話說,回到有網路的環境中,很容易網癮再發作。

也有一些人——主要是科技精英和科技迷,直接嘲笑這種「自絕於網路」的做法。他們主張要戒的不是網路,而是碎片化的無用資訊,戒除尋求刺激的神經質地點鼠標。「每一個改變人類的新技術出現,都有利有弊,關鍵是人類要學會駕馭新工具,而不是被工具駕馭。」

然而,在一個電子網路越張越大的世界,數字排毒休閒產業方興未艾,似乎反映了人類對前技術時代抹不去的「鄉愁」,以及試圖暫時逃開網路的真切心願。據說「數字排毒師」將是未來前景廣闊的職業。而有人預測,數字排毒會如同身體排毒、皮膚排毒、清腸排毒一樣,漸漸成為一種常規療養或休閒項目。已經有一些餐館酒吧響應新概念,進門要求上交數字產品。如今甚至有在蘋果和三星手機上運行的「數字排毒」、「數字節食」軟件,可設置最多一個月不能使用手機,或限制某些熱門軟件的使用量。
相关栏目:『生物医学
近30年来,这5个癌症增长最明显!抓住癌症早期的5个信号 2024-11-06 [288]
新证据:长期喝酒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尤其是年轻人,不要不听劝! 2024-11-06 [263]
大选之际,华人女子非法入境美国被查出超高致死率传染病,民主党又添一债! 2024-11-04 [318]
严欢/石正丽团队首次提出人工设计病毒受体 2024-11-03 [349]
肥胖促癌的原因找到了!《科学》子刊:这种“酸”让肿瘤长得更快 2024-10-31 [425]
促氧化剂抗癌实锤了!科学家首次发现,维生素K3以独特的方式杀死癌细胞丨科学大发现 2024-10-31 [426]
哈佛博士生疯狂实验:一个月狂吃720个鸡蛋身体会怎样?结果大意外… 2024-10-31 [463]
几点睡觉算是熬夜?13万人研究提醒:不是11点,也不是12点,很多人搞错了 2024-10-31 [451]
免疫系统中的microRNA调控:历史与展望 2024-10-31 [262]
科学家借人类干细胞助猴子重见光明 2024-10-27 [547]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学术出版巨头Elsevier 彻查433名审稿人“强迫引用”黑幕 :中国33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 :中澳政府联合出手打击洗钱和逃税漏税 大量中国居民海外账户遭冻结 :摄影师苏唐诗与寂寞百年的故宫对话6年,3万张照片美伦美奂 :大数据分析图解:2019中国企业500强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4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