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 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的核心问题就在于左、右派都过于注重“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意识形态层面的分歧,而忽视了实践层面两者之间的有机关联。难道改革开放之后的资本主义,仅仅是“邓小平理论”的产物?难道三十多年来的发展,与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没有任何关联?如果人们能够说清楚毛泽东和当代中国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关联,这个问题就不难回答。
第二,这个问题关乎毛泽东和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从话语上看,没有人会去怀疑毛泽东思想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直接对立性。不过,这里还是可以提出诸多问题来:毛泽东否定资本主义,是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否定是基于什么之上?同样,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实质性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毛泽东肯定和接受社会主义,又是基于什么之上?
毛促成中国“内部现代化”之路人们可以确切地说,毛泽东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态度,基本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而这种价值判断更多的是基于他和他的同时代人,对西方发展经验的了解。实际上,毛泽东对西方资本主义从来就没有系统的论述,他也并不十分了解西方资本主义的情况。不过,正如他在中国革命期间十分了解,不能机械地把马克思主义搬用来指导中国革命一样,在中国建设期间,也不能机械地搬用西方资本主义来发展和建设中国。他需要寻找的是一条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简单地说,毛泽东促成中国走上一条符合中国本身实际的“内部现代化”之路,而正是毛泽东所从事的“内部现代化”所奠定的基础,才促成了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的“外部现代化”之路,即和世界经济体接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和从前发达国家的 现代化路径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例如早期的德国、美国和日本。
第三,在国际层面,这个问题关乎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选择。当代世界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富国越富,穷国越穷。自近代以来,除西方国家之外,广大的非西方国家为什么一直得不到发展?对这些国家来说,如何脱离低度发展状态?西方开出的药方的核心是自由市场(政府不干预)、开放、民主等。不过,“华盛顿共识”只不过是对西方发展经验和实践的总结,而非对除西方之外所进行的各种发展经验的总结,人们怀疑其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不是没有根据的。
近代以来,西方一直在主导着世界经济版图,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曾经在很长时间里沦落为西方的殖民地,这些国家的不发展状态,都与西方的统治和干预有着密切的关联。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间里,无论是自由市场(政府少干预或者不干预)、开放(可解读为“向西方开放”),还是民主(西方式多党制和选举),都没有能够帮助这些国家得到发展。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被西方视为是“药方”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是这些国家不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根源。在拉丁美洲,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低度发展和拉美国家的“依附型发展”(dependent development)有关。从西方引入的民主政治,在发展中国家更促成这些国家陷入低度发展和中等收入陷阱。这也不难理解。在西方本身,早期政治专制时期已经确立了近代基本国家制度,从而为后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但在后发展中国家,近代国家制度并不存在,过早引入了民主政治,尤其是大众民主政治,就有效地阻碍着这些国家的基本国家制度建设。不难发现,经济和社会发展很难成为这些国家政治精英的议程,他们的议程始终就是政治斗争,即各派政治力量争抢国家有限的经济资源。结果经常使得国家要不陷入个人专制之苦,要不陷入无政府之苦。
与“依附型发展”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就是“断裂式发展”,即和西方世界断裂开来,关起门来发展。这个发展模式主要指的是冷战期间的前苏联和东欧发展模式。“断裂模式”首先出自列宁的革命理论。列宁认为,落后国家的革命如果要成功,首先要从西方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断裂开来。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大创新。马克思提倡“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本主义,但列宁则相反。后来的实践证明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在列宁理论的指导下,苏联的革命固然成功了。不过,后来因为战争、美苏冷战等因素,这个革命模式逐渐地演变成为经济发展模式。在冷战期间,苏联和东欧的发展是完全与西方断裂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个发展模式的运行方式和西方的完全相反,没有市场、没有自由、没有民主。这种“断裂式发展”模式尽管在早期也取得了可观的发展,但经验证明,这个模式如果不能及时转型,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更为糟糕的是,这个模式很快在与西方的竞争过程中败下阵来。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个模式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依附型”的发展模式的结局更为糟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模式被西方一些人总结为“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相对应。不过,正如“华盛顿共识”,“北京共识”也经不起经验和理论的检讨。“北京共识”只是部分地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经验,而完全忽视了毛泽东时代的三十年。如果比较“依附模式”和“断裂模式”,不难发现,中国的模式是“断裂”和“接轨”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毛泽东时代和西方的“断裂”,和邓小平时代和西方“接轨”的成功融合。这 里,“断裂”是“接轨”成功的前提条件。必须看到,在毛泽东思想那里,“断裂”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接轨”的手段。尽管作为意识形态的毛泽东思想里面包含诸多反西方的因素,但毛泽东并不是反西方本身,而是反对简单地搬用西方模式。他所追求的是要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可以说,这个模式实际上是以非西方模式去实现西方的目标。在很多方面,这个模式和西方早期现代化的模式相近,也与东亚模式(亚洲的日本和“四小龙”)相近;在另外一些方面,它又超越了西方和东亚模式。探究和总结中国模式并非一定要替代西方或者其他模式,但对那些仍然处于低度发展状态的国家,无疑具有现实参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