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发改委近日表示,国民收入分配优化的有关方案正加紧制定,方案及相关措施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就是未来5年中得到更多体现,届时,中国人的收入有望成倍增加,成为拉动内需的一大动力。
内需不足长期困扰中国,重要原因在于民众可支配收入少。温家宝在今年的施政报告中便发出改革信号,将分配改革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收入翻倍这样的消息自然令百姓感到振奋。不过,在实际效果未被检验之前盲目乐观不得,如果配套措施跟不上就匆忙执行,会有很大隐忧。
隐忧之一:收入差距也翻倍。有关统计显示,中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可能已达10倍,超过国际公认的3倍合理水平,行业内部差距也千差万别。在旧有的不公平没有消弭之前,虽然“收入翻倍”能使低收入者增收,但也会使行业之间、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加倍扩大,造成更大不公平。如果监管不力,导致高收入者收入翻倍,低收入者“被翻倍”,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无异于加速撕裂社会。
隐忧之二:收入翻倍了,物价是否也水涨船高?早在2008年,民间有句调侃语“可以跑不赢刘翔,但一定要跑赢CPI”,反映民众对物价飞涨的担忧。眼下中国虽然没有出现通胀,但风险不可低估。官方也坦诚,将CPI上涨控制在3%左右难度比较大,这更加剧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甚至有网民质疑,收入翻倍可能被当作解决泡沫问题(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的手段。这断然是猜想,但也意味着当局的宏观调控会难上加难。
隐忧之三:倍增的收入从哪里来?中国的国民收入所占GDP的比例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相对的是,国家财政税收从1995年到2007年翻了5.7倍,垄断行业高管频繁爆出天价年薪。不改革税制,倍增的收入有多少能装进民众腰包仍是疑问。而如果大幅提高工资,必然提高包括垄断企业在内的生产成本,对主要靠使用廉价劳动力、靠投资驱动发展的中国经济来说,要改变,实在是船大难掉头。
收入分配关乎民众生活,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社会稳定。所谓国民收入翻倍,不应该是全民收入翻倍和集体欢宴,而应是针对中低收入者的翻倍。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当局既要完善监管,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削高补低,更要破除在资源和收入分配领域中的“双轨制”。
依靠政策形成的垄断行业不能既在资源占有享受特权,在分配中依然享受特权;农民和农民工不能既拿着最低收入,还享受不到国家在医疗、教育和养老等方面的保障,城乡统一的公平分配机制必须建立。否则,收入翻倍只是一种“水涨船高”的游戏,当不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