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网站首页即时通讯活动公告最新消息科技前沿学人动向两岸三地人在海外历届活动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
栏目导航 —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科技动向学人动向
关键字  范围   
 
爾灣加大(UCI)華裔教授馮孝仁 獲Guggenheim學者獎
爾灣加大(UCI)華裔教授馮孝仁 獲Guggenheim學者獎
来源:王善言 | 2014/9/22 5:12:19 | 浏览:2198 | 评论:0
 

爾灣加大(UCI)華裔教授馮孝仁 獲Guggenheim學者獎


爾灣加大教授馮孝仁在發現宇宙的起源迭有貢獻,近日榮獲Guggenheim學者獎。(王善言/攝影)
 
爾灣加大物理系華裔教授馮孝仁(Jonathan Feng),當年放棄華爾街財經分析師高薪工作,轉而改讀物理博士學位。在對物理濃厚興趣的驅使下,成為物理界人氣科學家,近日研究榮獲Guggenheim學者獎,獲得5萬元獎金。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馮孝仁,是上海出生的台灣移民馮惟敬,及舊金山出生的華裔李婉真的兒子。他哈佛大學數學系畢業後,榮獲馬歇爾獎學金前往英國劍橋大學留學,返美後華爾街公司以高薪邀請他加入,卻被他拒絕,反而選擇前往史丹福大學,就讀他認為更有熱情的物理博士學位。

近年,隨著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關係益趨緊密,日內瓦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得以重新創造宇宙起源大爆炸後產生的粒子碰撞能量,提供世人瞭解早期宇宙的窗口。同時間,強大的天文望遠鏡已提供答案,認為目前科學家已知的粒子僅占宇宙總能量5%,也替尚未發現的粒子提供壓倒性證據。

2001年加入爾灣加大的馮孝仁,即專門研究宇宙起源的粒子,專長結合宇宙學和粒子物理學,並因對相關研究的發展,如暗物質、對撞機物理、宇宙射線、超對稱性及額外空間等迭有貢獻,今年在涵蓋美國及加拿大優秀的物理學家脫穎而出,成為物理類兩位Guggenheim學者獎得主之一。

曾獲爾灣加大「傑出教授獎」等不同獎項的馮孝仁,曾擔任能源部、國家科學基金會、太空總署等不同機構顧問。他在今秋開學前,才暫停教職帶著全家前往日內瓦大型強子對撞機研究室工作六個月。提到該圓形對撞機目前正停機更新設備,位於地下200呎,並因地形有起伏的圓形隧道內,圓周27哩,是高能物理研究重鎮,在當地服務的科學家數以千計。

他的工作主要在與其他科學家研發各種理論,腦力激盪。

馮孝仁除享受研究,也喜歡作育英才。據瞭解,他指導的研究生有不少人獲獎,讓他對教書興緻勃勃。

包括馮孝仁在內的爾灣加大八名物理及天文系教授,事實上去年7月在兩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確認「上帝粒子」的存在,被認為不無貢獻。馮孝仁謙稱,其實他的貢獻只是間接的。
 
相关报道:宇宙起源解密 協尋「暗物質」
 
暗物質(Dark Matter)是解開宇宙起源關鍵,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領軍的20億元跨國大型「阿爾發磁譜儀科學實驗計畫」,日昨發表有潛力找出暗物質的最新研究成果。爾灣加大華裔教授馮孝仁(Jonathan Feng)在該項研究扮演建言角色。

馮孝仁說,宇宙是由那些物質組成,一直是科學家想找出的答案。截至目前為止,科學家只瞭解構成宇宙總能量的5%物質,譬如人類觀測到的星星等。但宇宙仍有25%總能量是由科學家仍不十分瞭解的暗物質組成,另有70%總能量是由科學家最不瞭解的暗能量(Dark Energy)組成。

被認為在暗物質領域對物理學界迭有貢獻的馮孝仁說,暗物質雖然看不到、摸不到,但如果沒有暗物質,人們看到的星星、銀河系,恐怕都在宇宙到處亂飛。

提及他的良師丁肇中,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有關暗物質最新研究成果前的兩星期,丁曾致電給他,討論其研究嵬集到的數據所代表的潛在意義。他雖印象深刻,認為仍不代表已檢測到暗物質。但若丁肇中團隊發現暗物質,他相信那是科學界過去100年最大的成就。

馮孝仁提及,15年前應丁肇中邀請參加於義大利舉行的會議時,即與丁肇中談到透過阿爾發磁譜儀科學實驗,找尋暗物質存在的理論。當時打算做為未來在太空偵測宇宙粒子的阿爾發磁譜儀只在初步階段,他很高興丁肇中後來真的將超大型磁鐵送上太空站,在太空捕捉偵測宇宙粒子,落實阿爾發磁譜儀計畫,且嵬集到很多資料。

阿爾發磁譜儀是2011年打上國際太空站,已嵬集並分析數百億的粒子事件,日昨是丁肇中第二次發表觀測結果。該項結果將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丁肇中本人認為,目前宣布發現暗物質仍為時過早。

相关报道:科研大進展!暗物質快找到了(陳皓嬿)
由諾貝爾獎得主、中研院院士丁肇中領軍,尋找「暗物質是否存在」的跨國大型科學計畫AMS(阿爾發磁譜儀計畫),在瑞士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表最新研究成果,指暗物質的存在已更趨明朗。

「物理偵探」丁肇中指出,團隊這次發現,在太空中蒐集到的「正子」(即電子的反物質)在處於不同能量時,竟然有完全不同的表現,讓他覺得「奇怪,相當奇怪!」這暗示正子產生的源頭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平常的宇宙射線,而另一個很可能就是暗物質。

AMS計畫將超大型磁鐵送上太空站,在太空捕捉、偵測宇宙粒子,以推測暗物質是否存在。這個七公噸重的儀器自三年前上太空後,已經蒐集並分析超過410億粒子事件,昨是第二次發表觀測結果。

在台灣參與該計畫的中央大學物理系教授張元翰指出,這次最重大的發現就是「正子在不同能量下的怪異表現」。正常來說,一般的粒子不管在什麼能量下,表現出的特性都差不多,然而他們觀測到太空中的正子,在能量高達1000億電子伏特的情況下,卻表現出不同特性。

張元翰說,團隊推測產生這些怪異行為正子的成因有兩種,其中之一就是「藉由暗物質碰撞所產生」。

不過丁肇中對於新發現結果的分析相當嚴謹。張元翰說,丁肇中將分析團隊分成兩組、交叉比對,以確保得到的結果不是分析人員誤判,且天天跟研究人員反覆討論、檢視資料,要求務必精準。

張元翰說,雖然這次得到的數據還不夠,不能直接斷論他們觀測到的就是暗物質存在的直接證據,但到目前為止,數據走向和暗物質模型都吻合,讓科學家相當振奮,期待越來越多的數據點,能讓他們更加接近真相。

這次研究成果於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物理評論快訊」(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相关栏目:『学人动向
FDA 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的辞职信(附:中英文版本) 2025-04-02 [11]
刘瑜:没来的请举手 2025-03-27 [92]
勒内 吉拉尔思想下的 JD 万斯与彼得 蒂尔 2025-03-27 [84]
Raymond Ro:一位上纽商学教授的非典型跨界 2025-03-18 [215]
威尔·杜兰特:文明倒退的七种征兆 2025-03-17 [274]
何清涟:大争之世,坚守理想但要尊重事实 ——回应德国驻新加坡大使方迪娜《坚守国际社会理念》 2025-03-14 [308]
[聚焦]赵晓:从俄乌争论看中国人的主流世界观 2025-03-10 [415]
孙立平:“五大寄生虫”阻碍中国经济发展 2025-03-07 [528]
许小年:经济还要下滑3到5年,将正面抗击三头灰犀牛 2025-03-07 [565]
吴菊生:【川普、泽连斯基及时代变迁】 2025-03-07 [485]
相关栏目更多文章
最新图文: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我们可以从印度教育中学到什么? :北京452万人将从北京迁至雄安(附部分央企名单) :《2019全球肿瘤趋势报告》 :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讯息图解 :引力波天文台或有助搜寻暗物质粒子 :Sail Through the Mist - SoCal Innovation Forum 2019(10/5) 游天龙:《唐人街》是如何炼成的:UCLA社会学教授周敏的学术之路 :“为什么海外华人那么爱国,但是让他回国却不愿意?...“
更多最新图文
更多《即时通讯》>>
 
打印本文章
 
您的名字:
电子邮件:
留言内容:
注意: 留言内容不要超过4000字,否则会被截断。
未 审 核:  是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申请加入后台管理设为主页加入收藏
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版权所有,谢绝拷贝。如欲选登或发表,请与美国华裔教授专家网联系。
Copyright © 2025 ScholarsUpdate.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