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在30年前放鬆出國限制後,眾多莘莘學子遠渡重洋,求學海外。專家指出,30年後的今天,號稱「海歸」的前留學生們正在中國的政治和經濟決策中發揮重要的影響力。
在華府權威智庫布魯京斯學會6日就「海歸現象」舉行的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指出,在20世紀前期從晚清到民國,「海歸」扮演了「革命者」的角色;20世紀中期包括中共建政初期,海歸是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重要力量;而在中國改革開放、經濟突飛猛進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最新一批海歸,則是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的催化劑。
中國官方統計顯示,改革開放後的30年裡,中國因公和自費出國留學人數超過160萬人,其中有約50萬人學成回國。
布魯京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約翰.桑頓中國中心研究部主任李成說,海歸派正在中國最高決策層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他說:「在第16屆中共中央委員會的356名成員中,海歸派委員有九人,占4.5%,候補委員海歸占8.2%。整個中央委員會海歸占6.2%。而到兩、三年前的第17屆中央委員會,該比例上升到10.5%。再過兩年中共18大召開後,預計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中海歸比例會上升到15%至17%。」
研究中國高層人事變動的李成指出,在中國國務院27個部委中,正部、副部和部長助理級別官員總共193人,其中有41人即21.2%有過一年以上的海外求學經歷。
外界熟悉的中國外長楊潔篪、衛生部長陳竺、央行行長周小川、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等均為海歸中的突出人物。
他說:「我們可以看到,眼下中國絕大多數的互聯網公司,比如百度、搜狐、新浪,都是由海歸企業家創立或經營的。另外,海歸企業家在中國公司海外上市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那斯達克上市的約100家中國公司也大多由海歸創立和經營。而中國方興未艾的風險投資(VC)領域,這類基金幾乎全是海歸人士創立的。」
李成說,在中國最高級別的66名海歸領導人中,有29人在美國獲得學位,大體和中國海歸將近半數從美國回中國的情況相符。他說,美中之間留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加向決策者提出了新的政策挑戰。
李成建議美國政府和學術界鼓勵中國在美留學人員走出相對孤立的象牙塔,更加廣泛地接觸美國社會各個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