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间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很多人都在问我怎么看这个时代,我觉得中国这三十年应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一个充满发展、充满变动的时代,以后中国社会还会发展,人类社会还会发展,我也相信会发展得更好,但是这么急剧变动的时代是不会有了。
在这里面就谈到所谓的优势问题。一个社会的发展总会是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关键不在于我们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有没有问题,或者是否有很严重的问题,关键是怎么去克服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向问题学习、向困难学习。中国的优势,正如西方的智库对我们国家的基本看法一样:比较善于学习,在困难、困境、失败、挫折当中学习,向自己的敌人学习,在学习当中,通过痛苦走向光明。
今天的中国社会比过去更复杂了,它也许没有什么严重的危机,也没有那么严重的困难,但是它和过去相比更加复杂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所以在这个时候国家更需要理性,更需要学习。
说到我们的职业,还有千千万万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智库,其实担负着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替人民、替国家、替党学习、研究,去认识日益复杂的世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尽力去探索。
从改进的角度看,我们国家的社会科学和科研体制是有问题的。因为智库是社会的头脑,是我们学习的关键部件,是一个器官。而现在的科研体制基本上是产生于共和国建立之初,那时候百废待兴,文化、科学事业需要发展,那时候就向苏联学习。那时我们体制的特点,我把它称之为强化体制,也就是在短时间内要有一个发展和变化,就是会把问题进行分解、进行专门化,然后进行专门的研究,这个就是当时的组织机制。当然现在我们的科研机构,除了组织结构,也包括管理机制,甚至评价机制,我称之为科研体制,这都是对我们智库的发展不利的。
首先,强化机制。在一定时期内有它的合理性,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50年代我们国家社科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久而久之这个问题另一面就暴露出来了。我作为一个科研机构的领导者,发现我们的工作人员都是操作工人,都是一个局部。从智库的角度,咨询工作还可以,社科院很多学者引以为傲,就是国家咨询时用到他了,这叫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但是更多的规划,前瞻性的研究,对社会整体的考虑,这些却需要非常完整的认识。所以我们学术界讨论,说中国的“大家”少了,“大师”少了。
现在有很多分门别类的专家,但能够面对完整问题的专家少了。这就看出来我们的组织体制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这个国家需要一种前瞻性、战略性、整体性的研究,规划的时候,这样一种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是不适合的。
第二,管理机制。我曾经写过文章,智库有三个境界,一个是专门化,现在大量的学术机构都做到了;二是专业化,有专门的工具;三是职业化,就是说智库所生产的产品能够为社会所需要,为社会所购买,最后能够维持它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我们现在绝大多数所谓的智库都是大锅饭,这个大锅饭的体制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因为智库人员没有竞争压力,进到体制里来就可以生存。
智库做各种科研成果都是有报偿的,用市场的话说,我们的产品被一次买断了,这就好比一个工厂生产的产品,不管它怎么生产、生产什么,都有人去买。那么它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动力、压力,也不会进步。现在市场上这种单位是不能存活的。
第三,评价机制。我们的评价体制现在是两张皮,还沿袭过去的科研评价体制。圈子是封闭的,质量由自己评,但是自己评价自己不重要,服务对象评才重要。这样一种体制,时间短可以,少数人可以,但是多数人不行,时间长了不行。
所以既然谈到中国的优势,既然谈到智库,我们这些社会科学工作者,为国家、为人民担负着一份责任,怎么把它做得更好,应该有好的体制、好的机制,这样我们才会不断得到激励,在竞争和压力之下做出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