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會第19屆年會8日接連三場專家研討會,最後一場重頭戲是美中知名大學教授討論「培養下一代全球化人才」。多次訪問中國的史丹福大學校長漢尼斯(John Hennessy)表示:「中國學校值得美國學校學習的地方,是中國學校更加鼓勵學生進入科學領域,特別是女性。美國人不應該再把所有聰明的人都送去華爾街。我想事實已經證明這樣做對我們沒多大好處。」
研討會由加州大學唯一的華裔校長-聖塔芭芭拉分校校長楊祖佑主持,中國兩大名校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與漢尼斯、加大聖地牙哥分校校長福克斯(Marye Anne Fox)同台。與會者都強調跨學科廣泛教育的重要性。
主持人楊祖佑首先提出,全美國每年取得博士學位的學生中,每七個人就有一人來自中國。這些人中93%計畫回中國發展,但實際留下來的人超過60%。另一項有趣的數據顯示,這些中國學生中有92%學的是科技,只有8%鑽研社會科學。中國留學生已經為美國學術界帶來新氣象。
率先發言的周其鳳表示,北大非常重視國際交換學生為校園帶來的國際學習風氣。中國第一學府目前有4000位國際學生,其中2700人正在攻讀學位。
擁有北大榮譽學位的漢尼斯則強調,有世界觀的學生必須具備判斷性思考的技能,能提出關鍵性的疑問。
他表示,國際事務中充滿了模糊和不確定性,領導人必須要有化繁為簡的能力。漢尼斯說:「現在的世界任何工作再也無法避免跨越國界,就像任何矽谷企業都需要與亞洲公司合作。全球的大學都意識到彼此間合作的重要,無法閉門造車解決問題。」
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則說,教育新一代中國人才面臨新的挑戰,除國際觀和廣泛的學習外,現在更應教育學生具有社會責任。特別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更突顯出道德與才能兼顧的重要。
在化學領域有傑出成就的福克斯是與會校長中唯一的女性。她強調公共研究大學的價值。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同等重要。她也說:「大學裡有各種學系,但這些學系不是根據人類實際面對的問題所制定的。因此更顯現出合作的必要。」
楊祖佑問在場的校長中國何時才會出現第一位諾貝爾獎得主。漢尼斯答道:「這只是遲早的問題。現在中國充滿了人才,在世界各地都有傑出的表現。但諾貝爾獎和實際的成就大約有20年的時間差距」。
顧秉林則表示,「中國學界和諾貝爾獎所熟悉的歐美學術體系仍有差距,但做學問的人本身不應該考慮這些問題。中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10年到20年之間自然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