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政府机构的现状 构建以智库为主体的“市场”格局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发表讲话,强调中国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那么,当前中国智库现状怎样,如何才能向“高端”蜕变呢?
今年1月发布的《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现有425家智库,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全球百强智库”中,中国占有六席。中国智库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但却并没有真正发挥出为国家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资源的作用,创造出的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力产品”相当匮乏,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尚未建立起适于智库发展的“生态”。
智库是一种“智力企业”,要发展智库就必须建立以智库为主体的“智力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智库和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是卖方和买方的关系。美国兰德公司、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国际知名智库,无不是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逐步发展、扬名国际的。创建初期,来自政府和企业的订单支撑着智库的运转,随着这些智库不断发展壮大,他们逐步建立起了自身的生存模式,所生产的“智力产品”也逐步超越订单规定的范围,开始涉及更具前瞻性和国际性的领域。只有发展到这个阶段,智库的国际影响力才“看得见”。
智库概念引入中国较晚,目前的中国智库绝大部分是政府或大学主管的科研机构,独立的民间智库仅占全部智库的5%。这就决定了中国智库根本无法拥有主体地位,智库的运作也不是围绕科研趋势和买方需求,而是为政府指令所左右,严重限制了中国智库的发展活力。
智库最主要的功能是为决策提供依据,在健全的智库生态下,智库提供的意见应当影响甚至引导政府决策。然而,中国目前并未建立起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有效机制,智库更像是政府决策中的点缀,缺乏独立性,多数时候充当政府决策的“事后诸葛亮”角色。
说到底,中国智库发展的症结在于当前“智力市场”中政府和智库两者关系没有理顺。只有改变政府力量作为主体的“智力市场”格局,中国智库才能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生存模式,不再依附于政府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其格调才能提升上来,最终走向“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