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大学收到校友唐立新3亿元捐赠,刷新了国内大学一次性校友捐赠的新纪录。分析人士指出,“校友捐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这一捐赠比例不高,但其发展势头给人们带来了新期待。(京华时报10月24日)
重庆大学获得校友“大手笔”捐赠,可喜可贺。但这并不是国内校友一次性捐赠的最高记录——2011年,北京大学校友、中坤集团董事长黄怒波向母校捐赠9亿元资产(累积10.14亿元),是目前国内大学一次性校友捐赠的最高记录。有舆论称,这展现了中国大学获得校友捐赠的良好势头,这则太过乐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获得校友的“大手笔”捐赠,还是小概率事件,并没有形成获得校友持续捐赠的长效机制。往往某一年有一校友捐赠了一大笔经费,在随后的多年里,大学获得的捐赠却并不多。形成校友捐赠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大学办学需要重视的问题。
过去10年来,我国有多所大学,都曾获得一次性大笔捐赠,但都是“昙花一现”。比如,浙江大学,2006年,曾获得浙江大学旅美校友段永平和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以个人名义联手向浙江大学捐赠4000万美元。段永平的捐赠折合人民币达2.46亿元,而直到2013年,浙江大学累积校友总捐赠为5.86亿,2013年获得的捐赠只有700万(2012年累积为5.79亿)。北京大学,到2013年,累积获得校友捐赠12.93亿,而校友黄怒波一人的贡献为10.14亿,2013年,北大获得的校友捐赠为 4500万。
高校获得校友一次性大笔捐赠,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在大笔捐赠之外,如何扩大校友捐赠比例,通过小笔捐赠,扩大每年的捐赠总额,极为重要。国外大学的校友捐赠,主要靠高比例长期捐赠实现的,这需要学校整体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和校友的交流与沟通,帮助校友走向社会获得成功,而不仅仅是在校友“发达”之后,再和其取得联系。在校友成为富豪之后,再等待其捐款,还是我国高校校友捐赠的主要模式。按照这种捐赠模式,某年某所高校会因某位富豪校友捐赠放一颗卫星,但随后多年,捐赠工作却没有任何进展。
重视富豪校友捐赠和重视普通校友捐赠是不同的办学思路和捐赠思路。前者,是学校等着富豪校友的成功,富豪的成功与学校的关系其实并不大,后者则是学校把校友作为十分重要的办学资源,在学生求学期间,提高教育回报率,增加学生对母校的情感,在校友毕业走向社会时,母校一直保持和校友的沟通,并通过校友会组织,帮助校友开展事业,让所有校友感受到,母校在认真办学,把每一分钱用到帮助所有学生成才、成功上,不像我国有的大学对待毕业生,在毕业前扣押毕业证书,要求学生必须归还贷款,或者用就业协议书来换毕业证书,这不会让校友对母校有深厚的情感,很可能在毕业后就人间蒸发,就算他们事业成功,都很可能不会想到母校、捐赠母校。
我国高校只有确立把校友作为重要办学资源的理念,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和对校友的服务,才会开启良好的校友捐赠局面。而不是偶尔出现一次校友捐赠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