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惠鈞及孟子青研究團隊,解開引發大腸直腸癌惡化的蛋白質複合體「PTPN3-p38γ」分子結構,對未來研究癌症標靶治療提供關鍵性突破,若能阻止p38γ去活化的發生,可望減緩大腸直腸癌惡化。
中研院昨發表論文,該研究10月14日已刊登於國際知名期刊「科學訊息傳遞(Science Signaling)」,並選為當期封面文章。
研究團隊表示,癌症惡化過程中,「p38γ」的「去活化」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促使癌細胞不斷分裂,造成失控,如果能阻止「p38γ」去活化,便能減緩癌症的惡化,其中機制吸引各國科學家競相研究。中研院團隊成功整合多項技術,克服結構時刻變化的困難,解開了「PTPN3-p38γ」蛋白質複合體的分子結構之謎。
孟子青說,這次不僅解開「PTPN3-p38γ」分子結構,也證實p38γ的去活化反應,是透過PTPN3的辨認與結合來執行。孟子青解釋,癌症的發生就像一個犯罪現場,過去推測「主謀」可能是PTPN3和p38γ,但兩者間的關係一直無法被證實,該研究證實PTPN3是主謀,透過它才讓p38γ使大腸癌細胞惡化。
由於「PTPN3-p38γ」和台灣人好發的大腸癌、直腸癌息息相關,中研院的研發成果,未來可用於開發標靶治療新藥。王惠鈞表示,研究團隊成功整合生物與化學知識,並創新研究方法,展現台灣學者在結構生物學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