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某交代,他去军事基地拍照都是一名自称某军事杂志社“主编”的境外间谍让他去的。这个“主编”实际上是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关注已久的一个境外间谍人员,他在网上有很多身份,比如新闻杂志社编辑、某咨询公司业务主管等。今年年初,曹某背着自己的新装备偷偷潜入某军用机场,拍摄基地内的照片传给了“主编”。对这一次潜入,境外间谍“主编”不仅给予了鼓励,还立刻汇来了一笔丰厚的奖金。
近年来,山东、海南、浙江、安徽等多个省市的中国国家安全机关均破获了这类案件。例如,安徽芜湖市的许某自2013年5月到9月,多次将中国某军用机场的情报发送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浙江金华的荆某远赴浙江、山东、福建刺探中国军事情报,拍摄大量照片提供给境外间谍。在这些案件中,从事这些非法活动的,全都是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在境外间谍的金钱诱惑、心理控制下,慢慢地就像洗脑一样听对方指挥了。
有媒体称,近几年,境外间谍对中国人策反活动的目标群体正由专业人士向普通人转变。
11月1日,第十二届中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间谍法》,这意味着,中国要狠抓间谍案了。这也警示着中国民众,普通人更有必要了解,间谍们是如何在国外隐藏自己身份的。下面就来看看哪些人最容易是间谍。
外国记者:很难引起怀疑
记者的职业就是搜集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并与各色人物打交道,以记者为掩护身份,对间谍来说,如同猛虎添翼,既可以公开大胆地进行情报搜集,又不会引起人们的怀疑。二战时期著名的苏联间谍大师佐尔格,可以说是典型范例。
外贸商人:肩负特殊使命
从事对外贸易的商人,考察的所谓“投资环境”内容十分广泛,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情报。因此,以商人为掩护身份的间谍较具有隐蔽性。
科研人员和留学生:攫取高科技情报
在高科技情报已经成为各国情报机构关注重点的时代,只懂得军政情报需要、缺乏高科技知识的情报人员已显得落后于时代,无法满足当今高科技情报搜集的需要。要打入目标的科研单位并获得高科技情报,搜集情报的人应当自身具有一定的科研学术水平。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被间谍选中呢?境外间谍组织多在互联网上寻找有军政背景的网民,一旦选定目标,就通过各种方式策反,将其发展成自己的间谍。据一位曾从事过互联网情报搜集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主要从官方、半官方以及民间的网站、论坛、聊天室公开发布的信息中搜集情报。为了引诱军迷更加“开放”,他们故意称其不懂军队,在网友的愤然回应中,窃取具有更大价值的信息。网络泄密已成为中国情报泄密的一大趋势。
在中国,大学和一些学术机构网络泄密比较严重。一些学者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重要科研项目,有的是政府高层决策部门经常咨询的专家,但他们的网络保密意识比较淡薄,不少人图工作方便,很多机密文件都存在随身携带、常常上网的电脑里,几乎等于向境外情报机关敞开泄密之门。
而在商业领域,相关单位“戒防”意识更加淡薄。加之中国刑法对商业间谍案件的惩罚过轻(最高获刑7年),相较巨额收益,导致犯罪成本极低。近年已成泄密重灾区。
出国谈判中,核心人物所住的酒店被安装窃听器,手机号码被侦听,出行被跟踪,这都是外国对手惯用的手段。而中国安全部门和保密局的相关培训,参加的却基本都是中层干部,而泄密的恰恰主要是高层,因为只有他们才掌握最核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