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许多地区,消费者价格都在下降。而且这也一直在拖累债券收益率下行。周二债券收益率再度大幅走低,延续了在通胀率回落、经济走软以及货币政策激进之际的不停下跌行情。但是,无论央行官员们如何努力地踩流动性油门,通胀率都不往上走。而且历史表明,个别央行可能发现,阻止国内发生通货紧缩要比大家似乎普遍认为的更困难。这就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全球为何普遍通缩?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除了少数几个特例——像目前遭到制裁的俄罗斯,还有受到反市场国内政策打击的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之外,全球各地通货膨胀率都处于下降趋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估计,在1990至2013年之间,全球通胀率平均为11%。今年该数值预计为3.9%。即便是在低通胀率的发达经济体,物价压力也大多呈下行方向,在1990年至2013年之间平均每年通胀率为2.3%,2014年为1.7%。
这一普遍下行趋势反映了债券收益率的稳步下降——在金融危机之前那些年曾令央行官员们困惑不解。
但是情况并非永远是这样。目前的通缩似乎和上世纪70年代全球普遍通胀相映成趣。当时,甚至低通胀经济体都遭遇了物价的大幅上涨。在1973和1974年,德国通胀率突破了7%,瑞士消费者价格涨幅一度突破了10%,而且日本的每年通胀率徘徊在25%的水平。
但是这些经济体并不只是在上世纪70年代遭遇了严重通胀。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和瑞士物价上涨了逾5%,甚至日本物价每年的涨幅也在3%至4%之间。
有了过去的这一通胀作为参照,全球当前的状态也就凸现出来。如今,人们谈论巴西回到糟糕的通胀老路上去,因为其消费者价格每年上涨6%-7%。
至于上世纪70年代通胀猖獗的原因则存在多种解释。70年代初标志固定汇率制度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体系瓦解,之后则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当时的经济体对制造业的依赖程度明显高于现在,当时的工会化程度也高得多。
那么眼下通缩的根源又来自哪里呢?
中国、东南亚和东欧国家打开了国门。这些国家在开放的同时全都提高了制造业生产力。印度则从社会主义转变成一个更像市场经济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工会日益边缘化。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至少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内如此。再有就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正在下降。
一些经济学家指出,金融危机之后的政策失误延长并加深了经济衰退的程度,其中尤以欧元区为甚,对其他经济体也形成了重大阻力。但如果说全球通缩的责任全都落在某些中央银行行长肩上也有些说不过去。
在时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美联储)主席沃尔克(Paul Volcker)带领下,全球央行行长打破了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恶性循环,上世纪70年代的恶性通胀因此结束。虽然关于沃尔克采取的措施是否过于严厉还存有争议,但事实是在其他国家央行和财长跟随美国的脚步之后,通胀水平不断下降。
当时通胀是全球性问题,现在则轮到了通缩。
当前的通缩周期能否以同样的方式被打破,即某个国家央行牵头、其他决策者跟随的模式?美联储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最终能否被证明同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应对通胀的举措一样成功?日本央行和欧洲央行也效仿了美联储的做法,虽然欧洲央行的行动太晚。
决策者当然希望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花旗首席经济学家:黄金泡沫已六千年 可能还会延续六千年
花旗首席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在周三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称,黄金并没有那么值钱,只不过是“延续了六千年的泡沫”而已。但他说,个泡沫可能还会再延续6000年。
Buiter承认,黄金在近几十年来确实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根据他的计算,如果你从1971年持有黄金一直到2013年,你的年化投资回报为4.3%。“考虑到其风险,这种回报是合理的。”但他指出,黄金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法定货币,它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人们相信它有。
Buiter说,“黄金有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可以用来缴政府的税收,也不是因为它可以被国家用来偿还债务。相反,法定货币的定义表明,它没有内在价值。黄金的价值仅仅来自于,大量的经济行为证明,人们相信它有价值。”
Buiter承认,作为一种法定的商品货币,黄金有可能在其他货币贬值或失去信用的时候出现升值。考虑到全球央行近年来印钱的规模,黄金的信用得到了市场的再次测试。所以,在中期的通胀风险完全消失之前,黄金作为一种价值储藏价值的形式将继续具有吸引力。
Buiter说,“虽然我将黄金视为一个纯粹的泡沫,但这个泡沫可能还会再延续6000年。它的价值可能会从1200美元/盎司升至1500美元,甚至5000美元。将大量的资金用来投资一种没什么价值的商品,而其大部分价值只是来源于不断地自我激励,想想就令人兴奋不已。”
黄金怀旧情绪给欧洲国家央行带来压力
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其余波使得作为旧时代货币政策工具的黄金重获追捧。
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这一趋势在欧洲尤为显著,该地区的各国央行面临着要求他们购买更多黄金或把存放在海外金库里的黄金运回本土的公众压力。
黄金已有数十年未在全球货币政策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央行人士也希望保持这种局面,尽管一些央行人士曾利用黄金的象征性吸引力,试图赢得对近几年宽松货币政策不满的民众的信任。
如果瑞士的选民周日投票支持一项遭瑞士央行强烈反对的民粹主义动议,该行可能被迫将其黄金资产规模增加一倍多,而且将被禁止出售黄金。
“拯救我们的瑞士黄金”(Save Our Swiss Gold)活动将要求瑞士央行在五年内把黄金占其所有资产的比例提高到五分之一,还将禁止该行出售黄金,并要求把存放在海外的瑞士黄金运回国。
尽管民调显示,该动议将以失败告终,但此次公投表明,在许多欧洲经济体面临滞涨和过低通货膨胀之时,全球某些地方对黄金仍存有怀旧情绪。面对这些经济问题,这些经济体的央行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扩大资产规模等备受争议的举措,而批评人士认为,这些央行增持的金融资产风险过高。(德国批评人士的这种看法尤为强烈,瑞士的批评人士也持这种观点)
在发行量较大的德国报纸《图片报》(Bild-Zeitung )发起“把我们的黄金运回来”(Bring Our Gold Back Home)的活动之后,德国央行去年展开了一项备受瞩目的公关行动──决定把该国的部分黄金从美国和巴黎的金库中运回本土。
德国央行称,该决定是自主作出的。不过,德国央行仍向摄影师和电视节目工作人员展示了金条,并且在一个夏季节日里展出了该行的黄金。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德国加入欧元区以来,德国央行就没有再实施过自己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由欧洲央行(European Central Bank)治理。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 Weidmann)是欧洲央行政策委员会成员,他对欧洲央行推行的很多经济刺激措施都持反对意见。
荷兰央行也是欧洲央行的组成部分。近日荷兰央行亦如此效仿,宣布从美国运回黄金,尽管该央行行长2012年曾表示,他认为没必要这么做,黄金放在曼哈顿绝对安全。荷兰央行上周称,将部份黄金运回国的决定可能会对公众信心产生积极影响。
美国南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教授Joshua Aizenman称,这是黄金的一部分诱惑力,通常黄金都是反映权势的资产。不过他说,如果单纯从经济回报率上看,黄金肯定不是一种保守资产。
最近的金价波动驳斥了黄金是稳定资产的说法。周三黄金报每盎司1,195美元,较2011年8月的峰值下跌了37%。迫于如此波动,欧洲央行和瑞士央行不得不时不时地进行资产减记。以瑞士央行为例,金价波动导致该行2013年损失100亿美元,瑞士央行被迫在100多年来首次取消分红。
瑞士央行行长乔丹(Thomas Jordan)周日说,瑞士这项民粹主义提议既无必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他说,没有必要是因为在现今的货币秩序下,金价稳定性和瑞士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的黄金持有比例并无任何联系。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前任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在2013年与议员对话时称,很多人持有黄金以对冲通胀风险,但金价走势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预示通胀形势。他说,没有人能真地看懂金价,他自己也如是。
在19世纪的大部份时间里,美国和欧洲当局尝试了各种版本的金银本位制,对纸币的发行施加规则和秩序。但与此同时,欧美国家也经历着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金融市场的时起时落在19世纪十分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矿业企业的黄金产量存在起伏,导致银行信贷随之扩张或收缩。
到了20世纪,发达国家普遍抛弃了金本位制。在经济和社会动荡之际,央行为了应对通缩、通胀、萧条以及战争,因而寻求更加灵活地调整其货币供应量。
贝南克2012年曾表示,金本位的长处正是其最大的弱点,因为货币供给取决于黄金供给,因而无法调整货币供应量以应对经济形势变化。
与许多其他央行不同的是,美联储并不拥有黄金。大萧条期间美国政府作出的多项改革之一,便是在1934年颁布《黄金储备法案》(Gold Reserve Act),要求美联储将其持有的全部黄金转交给财政部。
在美国政界和商界,仍有一些人热切期望美国能重返金本位。但这种想法往往得不到美国人的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