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為慶祝該校講座教授杜維明70壽辰,10日在哈佛園波因斯頓廳(Boylston Hall)舉辦「華夏世界的展望」(The Sinic World in Perspective)學術研討會。眾多知名學者在會上針對文化中國及儒學在21世紀的發展與展望等議題發表演說與進行探討,也對杜維明將從哈佛大學退休表示不捨,更對其學術成就給予高度肯定。
眾多學術巨擘參加杜維明70壽辰學術研討會,左起:伊維德、杜維明、裴宜理、柯偉林。(李靜雯/攝影)
杜維明表示,自哈佛退休後,他將至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出任院長一職。該場研討會由東亞語言文明系、費正清中心、哈佛燕京學社、亞洲研究中心及藝術與人文學院院長辦公室等主辦。
會議組織者、東亞系系主任伊維德(Wilt L. Idema)首先介紹杜維明的學術生涯與成就,杜維明曾先後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柏克萊加州大學,1981年任教哈佛大學至今,1986年至1989年擔任東亞系系主任,並於1988年獲選美國人文社會科學院院士。伊維德推崇杜維明是國際漢學界和當代新儒家的思想巨擘。
哈佛燕京學社社長裴宜理(Elizabeth Perry)則讚揚杜維明對燕京學社的卓越貢獻。杜維明自1996年至2008年出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是出任該職的首位華裔。
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葉文心也特地請歐立德(Mark Elliot)教授代為宣讀一封賀函。
研討會分四個主題:文化中國、中國的現代化轉變、省思與啟蒙、以及儒家人文主義在21世紀的發展與展望。哈佛東亞系講座教授王德威以「文化中國、多元文化中國、跨文化中國」為題,介紹杜維明在1991年於戴達洛斯雜誌(Daedalus)發表的著名文章「文化中國:邊緣中心論」(Cultural China: The Periphery as the Center),以及該文在學術界引起迴響,也對大陸在全世界廣設「孔子學院」提出反思。
王德威表示,杜維明發表該文在天安門事件後的兩年,有其政治背景。杜維明將「文化中國」分成三個象徵世界:第一圈包括中港台和新加坡的華人社會;第二圈包括北美和東南亞的少數華人社區;第三圈則無關乎血統,凡在知識上促進對中國的瞭解,不管是學者、專家、記者、商人和實業家,都算是「文化中國」的成員。杜維明認為,對於當代文化中國的瞭解,近年來貢獻最大的不是來自於核心的第一圈,而是來自最邊緣的第三圈,即後現代主義所說的「中心即邊緣,邊緣即中心」。
此論述在學術界造成廣大反響,包括學者李歐梵等人皆針對此議題展開對話。而年輕一代的學者在此問題上也提出不同的反思。
王德威提到大陸近年來廣設「孔子學院」,以「麥當勞式」的經營方式在全球推銷儒家思想;同時以著名政治家梁啟超在1902年發表的「新中國未來記」,以及移居北京的香港作家陳冠中的「盛世——中國,2013」兩本未來小說,隱喻、對照現實。王德威最後以論語泰伯篇相贈杜維明,強調「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當天與會學者還包括:孔復禮(Phillip Kuhn)、柯偉林(William Kirby)、馬若德(Roderick MacFarquhar)、傅高義(Ezra Vogel)、包弼德(Peter Bol)、Michael Sandel、舒衡哲(Vera Schwarcz)、普鳴 (Michael Puett)、白詩朗(John Berthrong)、南樂山(Robert Neville)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