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光在太空研究重鎮NASA擔任食品守門員,一做就超過35個年頭。問及如何踏入這「火星飲食」領域,郭正光說,1980年博士畢業後,當時NASA全力發展太空食品,建立食品分析實驗室,因擁有台大農藝和德州農工大學食品科技學位雙重經歷而被錄用。
談起一般人未知的太空領域,郭正光說,一般太空飛行,在適應無動力環境過程中,失重狀態最嚴重的影響是肌肉和骨質流失,平均太空人一個月會流失1%、2%的骨質。因此,實驗室主要管控太空食物品質,研發出加強鈣質,減少骨骼流失的營養食物;因必須發揮實驗精神,從人體平日飲食、血液和糞便來分析,郭正光笑稱,每天實驗室都臭兮兮的,「我大概是全世界接觸糞便頻率最高的人了」。
儘管因研究無法維持整潔,但能學以致用,郭正光倒也甘之如飴。除了食物,他也包辦太空人飲用水質測試。他表示,為了檢測水的品質,到太空站過程都要經過無重力測試,每位分析師都經過20秒的無重力空間,大多不適應會頭暈嘔吐,甚至出現方向錯覺,但每次都順利通過的郭正光說,自己一點症狀也沒有,「很少人有這種經驗」。
太空人餐飲提供太空人所需的足夠營養,菜單上的選擇自然重要,除了問卷調查太空人的飲食喜好外,口味也須健康多元。郭正光笑說,日本曾研發味噌湯(Misosiru)太空湯飲,中式食物也常出現在菜單上,就連牛排也可行。不過,飲食文化不同,重口味的BBQ和Taco還是比較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