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子》版前一段时间就中国留学生“圈子化”现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抽取了来自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法国、丹麦、加拿大等国的中国留学生,学历涵盖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就读专业包括互动数字传媒、计算机科学等。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约有64.7%的受访者表示交际圈中中国朋友占到50%以上;64.7%的受访者在遇到困难或者是需要倾诉时选择中国朋友。外出游玩选择中国朋友的人数比例也达到64.7%。而平时吃饭上课,选择外国朋友陪同的比例稍高,约为52.94%。所以整体来看,中国留学生在社交中更偏向和本国朋友交际。
社交“圈子化”挺正常
绝大部分受访留学生认为,中国留学生社交圈子化很正常。一名有着6年国外留学经历、现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中国留学生谈到:“其实社交圈子化是很正常的。”另一名留学于英国的中国学生说:“在异国生活的国际学生,大都会发生圈子化现象。”更有一名在法国攻读物理声学硕士的中国留学生指出:“‘圈子化’不光是在留学生中存在,在华侨华人中也存在。”从整体上来看,多数受访者认为“圈子化”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部分受访者表示,中国留学生社交“圈子化”现象不算严重。比如在爱尔兰攻读互动数字传媒的中国留学生林亭亭(化名)谈到:“我所就读的学校,并没有发现中国留学生‘圈子化’现象有多严重。我身边的中国学生都既有中国朋友也有外国朋友,不会以国籍作为选择朋友的依据。”
就此,启德教育澳洲部主管马克介绍:“在澳大利亚,此现象只能是属于一半一半,出国学子水平不同,适应好的大多能与澳大利亚或外籍学生打成一片。适应稍弱的多以中国学生做朋友,这样在学业和沟通上就不会存在障碍,同时也能协助学生在学业上的提升。‘圈子化’现象严重说不上,但也是普遍的,毕竟中国学生圈子有很多优势。”
社交“圈子化”好不好
半数以上的受调查中国留学生认为,对“圈子化”现象要辩证看待。受访者林亭亭说:“即使有‘圈子化’的现象,也不能一言以蔽之是利还是弊。这是一个个体基于自身的特殊情况作出的社交选择,每个人情况不同,每个人所想要的也不一样。谈论是利还是弊,必须基于一套预先设定的对于利与弊的标准。但每一个个体对于什么对其有利什么对其有弊会有不同的看法。只能说一个个体作出‘圈子化’生存的选择,一定有其背后的原因,而这种原因又不一定具有共性。”另外约有1/3的中国学生认为“圈子化”现象弊大于利;受访者中只有两名留学生明确认为“圈子化”现象利大于弊。
受访者认为中国留学生“圈子化”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不利于进一步了解外国语言和文化;2.不利于开阔眼界;3.不利于扩大交际圈。
受访者认为“圈子化”的好处主要包括:1.文化背景相同,不存在交流障碍;2.利于在国外的生活和学习;3.消除孤独感;4.利于回国后的社交。
受访留学生总结了留学生“圈子化”的一些原因:1.外国人的交际圈子很难真正融入;2.留学生害羞,不愿意和外国人交流;3.交流机会较少。有受访留学生提到,同为异乡人可能更容易交流,而融入本地人的圈子中会更困难。
马克认为,中国留学生“圈子化”现象是利是弊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在学校里,完全局限于中国留学生圈子,对学业提升没有很大帮助。但在工作上,在澳大利亚,通过圈子里的朋友推荐就非常有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海外圈子,然后每个中国学生又能连在一起,这样一个传一个,自己的海外圈子就越来越大,同时中国学生优质圈子对就业对生活都有很好的帮助。”
中国留学生爱“抱团”,怎么看?
(赵晓霞)
“我读博士期间曾乘火车去英国某城市开会,对面坐的正是当地大学的一名女教授,一路聊得开心。她问我是哪里人,我说中国。她马上说:‘那我能不能问你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学生总是喜欢‘抱团’?我在校园内外看到的中国学生不是结对就是三五成群,甚至连去学校小超市买东西常是几个人约好了一起去,真不可思议。’”英国肯特大学社会学副教授张悦悦所讲的这个故事,反映的正是中国留学生的“扎堆”现象。
“抱团”并非中国学生独有
张悦悦清晰地记得自己当时的回应:“外国人到了北京也一样,比如美国人、英国人等,都说英语且各有自己的小团体,这也是人之常情。试想,如果您来到异国他乡,也是会寻找熟悉的环境吧。”
在英国留学、工作近10年的她表示,“抱团”确实在中国留学生里比较盛行,“但这件事不能那么简单地看”。
在张悦悦看来,“抱团”并非中国学生独有,而且“抱团”本身无可厚非,但这位女教授的观点也能理解。“过分的‘抱团’确实会减少跨文化交流的机会,而且抱出来的小团体会让‘外人’感觉被排斥。反过来,因为孤独而抱团的小团体也会更孤立。另外,缺乏交流还会引起各种误会,比如这位教授会认为中国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就读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雷希颖也表示,不少就读于西方国家院校中的亚洲学生也“抱团”。“相对而言,西方国家来的学生比较独立,喜欢去体验新事物。所以他们常参与各种活动,结交不同的朋友,但也有一个前提,他们交朋友比来自亚洲的学生容易。”
刚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林凡榆持类似观点,她回想自己的留学生活,觉得“抱团”并非中国学生独有。“每个国家来的学生都有。而且,‘抱团’并非是按国籍来区分,也可能是大家一起做项目,比较谈得来,就来往多一些。”
相同文化背景能消除孤独感
在记者对几位留学生的采访中,谈到为什么会出现“抱团”现象,多数观点认为,身在异乡,与讲着相同语言、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团聚,可以消除陌生环境带来的孤独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的。”
在雷希颖看来,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语言交流的限制”。他告诉记者,虽然不少中国留学生用外语与外国人进行基本交流没问题,但深入交流还是有一定障碍,这在初期会限制很多人融入留学国文化。
“深层次原因是生活习惯、文化以及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再加上一些外国朋友对中国也会有偏见,这虽然不妨碍沟通、交流,但是阻碍了融入。”
对此,张悦悦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在她看来,一些学生“抱团”也可能是因为在国外培养的人脉回国还有用,而并非完全排斥和外国人交流。
中国学生“抱团”虽然有其主观原因,但国外院校中某个专业中国学生集中的客观情况也确实存在。以英国为例,2011年媒体报道的一组数据显示,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的国际传媒专业,中国学生超过了50%。
在英国攻读大众传播硕士的小月(化名)对此深有体会,她所在的班中,中国留学生占大多数,甚至小组讨论都用中文。
据林凡榆介绍,在她那届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的100多名硕士生中,“有40多名是中国学生”。
不能简单地贴“利弊”标签
多数留学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在国外留学“扎堆”或者“抱团”,利弊因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认为利大还是弊大。"抱团”的背后存在语言、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利也有弊,主要看中国学生如何去看待它。最理想的状态是,不是完全脱离本国文化社交圈,而是既能保持对原有文化背景的认同和自豪感,又不抗拒学习新的语言和文化。但如果因为沟通障碍或适应新环境时的不适应而选择逃避,那一定是弊大于利。
有个别中国学生在与人交流上也存在一种心理,就是不管是否“抱团”,心里多少把“和自己人交流”与“和外国人交流”分开计算。“交朋友主要看爱好和品质,气息相投是为友,这个浅显的道理不论在哪个国家都应适用,把国籍看作社交的促进剂和阻碍因素都不对。”
英国考文垂大学校长约翰·莱瑟姆表示,既然中国留学生到异国学习,还是应该多了解留学目的国的文化,多进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考文垂大学就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新年推出介绍中国文化的活动,学校的一些社团也鼓励中国学生参与,目的就是希望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