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周是学期末,学生们忙着做学期项目和准备大考之外,也在考虑下学期修什么课。我注意到有个年纪挺大的老美学生常在我的课堂外面看我,有天他终于过来和我打招呼,告诉我学生们赞我是个好老师,他想来问问我下学期教什么课,他打算选。
社区大学就是这个样子,有高中刚毕业的,也有头发花白的。有长方形面积都不会算的,也有硕士毕业了再来念大专的。这些人里面,我最同情的就是年纪大的那些人了。有时老美光看外表比较难猜测真实年纪,但前阵一个花白胡子的学生EMAIL和我请假说女儿在医院生孩子他不能来上课,想着他都要作外公了,应该就是不年轻了吧。
相对来说那些年纪大的都学习比较认真,对我也更彬彬有礼。所以我不觉得他们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类型,蹉跎了岁月之后才想着发奋学习。我更觉得他们之前是没有选对专业,现在也许是兴趣转移,也许是生活所迫,不得已重新回学校再读一个相对好找工作的专业。看着他们真让人不由感慨:古今中外都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还好在哪改行也都不迟,而且也越来越司空见惯了。很多人里面,最神奇的要数我一个朋友,那个拿了上海高考理科第一的王状元。原来我们都寄希望他将来最好拿个诺贝尔物理奖的,结果他却改行改到不相干的金融去了。
说来也有意思,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李政道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国搞了个卡思彼亚考试,考上的学子就可以直接去美国读物理研究生,一时之间全国火热。到他那届时,卡思彼亚已是末班车,但当时想着倘若用两年读完三年的课,就能跳级和上一级同考,因此王状元不假思索就走上了物理这条路。
在物理系的第一个学期过去,王状元就发现对物理实在是没有什么热情,竞争也实在激烈,就放弃了赶卡思彼亚末班车的信心和希望。好在因为不偏科,英语政治全拿A,最后他毕业时的成绩单还是很好看的,加上GRE成绩,顺利申请到了来美国读物理研究生的全额奖学金。结果来了以后发现物理系中国人过半,课读得都很轻松,但大多数都在琢磨换专业,反倒是美国学生虽然好多数学不行,理论课读得很吃力,但他们都出自对物理的兴趣来念。最后美国学生离开是因为博士资格考试没通过,中国学生走都是另某高就。因此学物理的改行之人绝不在少数。有些转到比较近的电子工程和材料科学,再往远一点就转计算机软件和统计,最远的就是转经济、工商管理了。
王状元属于转得最远的那一拨,想过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和统计,最后选了金融,除了自信自己脑子好肯定能学下来,其余几乎一无所知,就光想着以后能去华尔街挣钱了。也是幸运,一家学校的金融系居然给了全奖,他就换了学校、换了专业,正式告别了物理。读了以后才发现金融博士的课程跟华尔街赚钱关系不大,主要是学习怎么做研究、出文章,但他却发现自己挺喜欢的,就跟先结婚后恋爱似的。后来他金融博士毕业后在大公司呆了几年后,最后索性就去大学教金融了,一来他本人喜欢做研究,二来当教授的另一个好处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多。因此回首往事,王状元一点没后悔转行,朋友圈里说起往事甚至用自己“弃暗投明”来形容。
当时听王状元的故事,总觉得这也是第一代移民的悲哀,为了生存,只有去读容易找工作、容易办绿卡的专业,个人的兴趣只能靠后站了。但现在看我的老美学生也是这样,就发现还真难下结论。记得有一个艺术系本科毕业的,他自己说很喜欢,但就是找不到工作,没办法只能来念大专。还有一个是英文系硕士毕业在高中英文老师当了几年,说高中生不好教没意思,想想还是来学理工科,将来好去工业界工作。
不管怎么说,我觉得改行的人也许个个有本难念的经吧。悲观地想就是浪费了好些年的时光现在从头再来,乐观地想就是不管多晚,要改也就改了,没什么难的。是兴趣转移还是生计所迫其实都不重要,怎么都是生活经历的一部分。专业道路上,自始自终一直积累自然是好的,但改变人生道路多看几处风景也没什么不好。反正对我这么一个胸无大志的人来说,只要能保证吃饱穿暖、生命财产不受威胁,想改就改吧。很多时候干一行爱一行做不到也没啥大不了的,换一行也许就死心塌地爱上了,没爱上就接着换,怎么着都应该有个自己喜欢的行当来安身立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