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服务像一个闯入者,让保守又贪婪的传统业者感受到了威胁, 政府切莫再当出租车垄断的保护伞
近日,“滴滴专车”成为中国网络热搜词,围绕它的争议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几日,为抗议专车“抢活”,上海、沈阳等地部分出租车司机聚集罢工;随后,沈阳、南京、上海、北京等多地开始叫停专车业务,并认定属于非法经营。
无论是当初各类手机租车软件的火爆还是如今专车的兴起,从根本上说,是一个行业创新者动了行业垄断者的奶酪。
在中国,出租车公司暴利可说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不少地方在出租车领域通过配额制管理、独占号牌资源等手段造成事实上的垄断。高居不下的“份子钱”更是出租车行业的固疾,公司随意定价,司机完全没有议价权,进而使得拒载现象成为常态。在这个垄断的怪圈里,利益链高端与低端正在重复着如此的畸形循环。
其实,黑车(非法运营载客的车辆)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滋生的,但由于其完全属于私人行为、缺乏监管,理所当然地成为被打击的对象,因此,黑车对出租车行业来说只不过是轻微的皮外伤。然而,与黑车不同,专车搭载P2P平台,以更高效、更舒适、服务更好的优势获得高度人气和大批市场。这种创新的服务形式像一个闯入者,让保守又贪婪的传统业者感受到了威胁,一纸封杀令自然如他们所愿。当然,所谓的传统业者只是出租车行业的利益链高端。
然而,地方政府对于行业创新却不应一禁了之。诚然,现在的专车确是带有一定灰色边缘色彩,比如打车软件登记下的车辆是否均来自汽车租赁公司、专车是否是之前的黑车披上了专车的羊皮、专车司机师傅是否都来自劳务派遣公司,等等。但很明显,在现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改革现有制度使专车规范化,以此激发市场活力,比起对出租车行业垄断听之任之来得更明智。目前国际上已有通用的“约租出租汽车”,中国大可借鉴其成功经验,出台网络约车条例,使“专车”合法化。以创新倒逼行业改革,撕开垄断的口子,将配额、“份子钱”等弊端一一清障,给从业者减负,让民众受益,使行业依市场规律发展。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在这场新旧力量的博弈中,政府应找准位置,从服务民众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与既得利益者拉拉扯扯、充当垄断“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