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喷发物是它们在上地幔时的真实状况吗?应该不是,因为化学元素存在增压重组和减压重组。
火山和地震是星球成长的标志,因为组成系统的星球是有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成长发育,成长发育是通过正负电荷的聚变和化学元素的重组实现的。星球内部的热核聚变区域是化学元素的高温重组区域,冷核聚变区域是生成高端化学元素的沉积区域,前者可塑性极强,而后者相对稳定,只能通过上层的不断沉积、下层的不断溶解缓慢成长,热核聚变的速度过快就会引发火山和地震。
高能粒子加速器只能实现个别粒子的聚变或裂变,地下的宏观环境才能实现化学元素相对宏观的改变,而正负电荷的聚变不但提供了化学元素重组所需的高温,还提供了聚变所需的质子、中子对,它们以等离子氢、氦同位素的形态存在,在高压下可以组成高端化学元素,在低压下可以组成相对低端的化学元素,火山喷发的过程是减压过程,只能形成相对低端的化学元素,火山灰、喷发气体和我们看到的熔岩就是生成物。
地球的平均质量不是很高,可能源于热核聚变区域相对较低的质量比,也就是低端质子、中子对的大量存在。光子可以存在于所有物体中,它们生成的质子、中子对也可以相对均衡的存在于所有化学元素的液态中,在一定的压力环境中实现化学元素相对均衡的物质相变。高温也可能使所有化学元素以氢、氦同位素的形态存在,在不同的压力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化学元素。
星球结构是以冷、热核聚变区域交替的对偶形态出现的,同电相聚聚集相同偏电荷和偏电荷物质,通过星际交流实现正负电荷的相对均衡。热核聚变区域是正负电荷的主要聚变区域,成长速度快于冷核聚变区域,是星球内部的高压区域。冷核聚变区域只有静态压力,与该区域化学元素形成时的压力差别不是很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两种区域依据什么原理形成还是一个谜,而没有两种区域的交替出现,就没有星系的形成。星系的形成不是依据万有引力,而是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客观规律。系统内每颗星球的质量和运行轨道都是由核力决定的,不是由万有引力“擒获”的。同电相聚形成星球,正负电荷对偶聚集形成星系,系统内星球的质量和运行轨道决定于主星对偶层次的位置和偏电荷的质量。庞大星系是主星内部结构多层次的证明,太空中的“孤魂野鬼”主要由星际宇宙射线交汇产生的聚变物汇聚形成,同电相聚使它们趋向相同物质星球,对于相反物质星球更多的是“插肩而过”。所以,对小行星不必一概恐惧。系统内的星球不会相撞,系统以外的星球具有倾向性,只有速度产生的惯性力大于不同物质之间的排斥力,相反物质星球才有可能相撞。茫茫太空,这种可能性极小。
系统一旦形成,核力通常以饱和形态出现,“孤魂野鬼”很难进入系统内的星球轨道,“擒获说”可以休矣!